TiO2/ZSM-5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ancj19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iO2半导体作为光催化材料,因其具有较高的光敏性、化学稳定性等诸多优点一直备受研究者们的关注,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光催化剂。与体相TiO2相比,纳米TiO2颗粒有利于提高光子产率,因而具有更高的光催化活性。但纳米TiO2颗粒极易团聚,并对有机物的吸附能力较弱,这使其光催化效率受到限制。采用将TiO2负载到具有高表面积的多孔载体上的方法,可实现其分散、吸附、催化的有机结合。而系统研究载体性质与TiO2活性组分及底物分子性能间的关系,对于发展光催化材料并实现催化反应动力学上的调变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利用偶氮染料甲基橙探针分子的吸附和光降解反应,结合多种表征方法,系统地考察了ZSM-5沸石载体的硅铝比、晶粒度、表面酸度等性质对负载型TiO2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了载体吸附位的本质,以及吸附键强度的调变对提高TiO2光催化剂活性的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SiO2和Al2O3无定形氧化物,以及5A和Y沸石分子筛载体相比,ZSM-5沸石结构是负载TiO2的最佳载体。2.利用ZSM-5沸石载体微孔结构对水分子的吸附和缓释作用,可控制负载过程中TiO2的溶胶-凝胶过程。此法可提高复合光催化剂中TiO2的负载量和分散度,制得的负载型TiO2复合光催化剂对甲基橙具有更高的光催化降解活性。3.甲基橙分子主要吸附在ZSM-5沸石载体外表面较强的酸中心上。降低ZSM-5沸石的硅铝比可提高载体酸中心数量,因此制得的负载型TiO2光催化剂的吸附量和比活性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减小ZSM-5沸石的晶粒度可增大沸石载体的外表面。纳米ZSM-5沸石载体因具有更大的外表面和更多的表面酸性位,故制备的负载型TiO2光催化剂具有更大的甲基橙吸附量,因而可促进低浓度底物溶液的光催化降解。同时较大的外表面也提高了TiO2的负载量和分散度。TiO2/ZSM-5复合催化剂的最高比活性对应于适当的负载量,在以硅铝比为68、晶粒度<100 nm的ZSM-5沸石为载体时,负载量为6.5 wt%的TiO2/ZSM-5复合光催化剂具有最高的光催化比活性。4.通过Na+改性调变ZSM-5沸石载体的表面酸度发现:吸附在强酸中心的甲基橙分子很难脱附,不利于提高负载型TiO2的光催化活性;而吸附在中等强度酸中心(NH3-TPD图中350-400℃区域)上的甲基橙分子在室温下即可脱附,属于可逆吸附,有助于负载型TiO2的光催化反应的进行。TiO2/1.1%Na-HZSM-5复合光催化剂中载体对甲基橙的吸附主要为可逆吸附,故在制备的催化剂中具有最高的甲基橙光催化降解活性。
其他文献
硼酸酯是一种多功能添加剂,具有优良的抗磨、抗氧、抗腐蚀作用。本文通过试验研究,介绍了硼酸酯的种类、合成、应用等情况。总结出硼酸酯润滑性能和防锈性能的技术指标。
针对目前城市河道受淤泥污染严重和淤泥清理工艺存在的不足,本文从存在的缺陷入手,系统分析了国内外城市河道淤泥清理工艺和设备研究技术现状,并结合我国城市河道的特点,对城
本文基于混凝动力学机理,围绕一、二、三级絮凝反应试验结果,通过比较剩余浊度,研究搅拌分级数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对比分析絮凝过程中的动力学控制指标。结果表明:三级絮凝试
诞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生态女性主义,综合了妇女解放运动和环境保护运动的经验,试图从女性视角出发,批判父权制社会中的不平等问题。随着生态女性主义众多流派的发展,其理论
<正>工业企业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参考方案)已由财政部制定印发试行〔请参阅(84)财会字第16号文件〕。为了更好地配备这些岗位的会计人员以及加强在职培训,我们通过调查研究
<正>体育舞蹈在我国许多城市发展势头良好,当前我国已然发展成为体育舞蹈大国,在国际赛事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加入体育舞蹈的学习的行列中来。本文从青少年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人们生活各个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已经成为各阶层情感宣泄、利益表达的重要舆情渠道,这就使得网络上错综复杂的思想愈发活跃。网络已然已经成为
本文提出的水溶性润滑添加剂的分子设计观点是:如果在一个分子中同时具有亲水性、吸附性、反应活性等几类官能团及长碳链烃基,则可能兼具油性剂和极压剂的功能,且能溶于水,成
低代价最短路径树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多播树.它能够在保证传送时延最小的同时尽量降低带宽消耗.在DDSP(destination-driven shortest path)算法的基础上,通过改进节点的搜索过
<正>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材研究院副院长李建功指出,绿色建材是绿色建筑的重要基础,绿色建筑必将围绕绿色建材的使用而全面展开,新型绿色建材的出现势必引发整个建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