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产业结构已经步入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化的阶段,服务业的地位逐渐上升,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实现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资源型地区在发展过程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开发自然资源为主导、产业结构单一、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居多,部分地区面临资源枯竭而导致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的现状,在这样的背景下,资源型地区必须寻找合理路径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中间投入型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具备产业关联度高、创新性高和知识密集型的特点,在我国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及结构优化升级等方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资源型地区经济总量增加的新动力。本文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研究对象,对资源型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探讨。本文首先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及外延的界定、资源型地区的界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理论基础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进行了综述,为研究资源型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本文回顾了近十年来资源型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经过,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吸纳就业人员数、固定资产投资额以及资源型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细分行业的发展四个角度出发,介绍了资源型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第三,基于相关计量方法,构建模型,采用2005-2014年的相关数据来实证检验资源型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了相关结论。最后,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检验结果,对资源型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现实发展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对资源型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显示目前资源型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存在以下问题:生产性服务业总体规模较小,发展速度缓慢;各行业发展不协调,内部结构有待优化;就业人数少,缺乏专业技术人才;资本金投入低,融资难度加大。在此基础上,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资源型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情况做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显示,资源型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中传统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仍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金融业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其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还是相对偏低,这意味着我国资源型地区经济仍然处于传统服务业主导的经济发展阶段,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新兴行业发展相对滞后。结合描述性分析及实证检验的结果,资源型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经济总量和生产效益稳步提高,行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但是经济总量小、生产效益低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的存在也严重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此外,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需要尽快优化产业机构,从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要提高资源型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改善目前的发展状况,需要从这些问题出发,有针对性的提出政策建议。为提高资源型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须做到以下五个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建立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体系;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区域间的互动;重点和全面发展相结合,优化行业内部结构;探索人才培养与引进新体制,重点培养专业化技术人才;扩大对外开放,增加生产性服务业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