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的中国传媒与公民意识

来源 :湖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走完了30年的路程。自1978年以来,我国就进入了一个社会转型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的生存状态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的子系统,其生存、发展都会受整个社会环境的制约,而它也会对社会环境和处于。社会中的人产生种种影响。改革开放30年来,大众传媒发生了巨大变革:我国的传媒开始了“企业化管理”的市场化改革,大众传播的内容更为广泛,互联网逐步兴起并成为大众传播中的重要力量。这些变革对人产生了什么影响?值得探究。   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人的现代化,而公民意识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大众传媒具有传播信息和教育的功能,在当今社会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发挥着重大影响。在近年来的社会热点事件中,公民的权利意识、参与意识已经觉醒,而回顾30年来大众传媒的变革可以发现,大众传媒对公民意识的逐步觉醒起到了促进作用。当然,这一作用的发挥伴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民主化进程。   本文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众传媒的变革,并结合典型的案例来分析和阐述大众传媒与公民意识这一论题。全文分五部分:第一,界定公民意识的概念和内涵,回顾近代中国的公民意识教育,概述中国人现代公民意识的觉醒。第二,分析中国大众传媒的双重角色和社会功能,阐述大众传媒已成为培育公民意识的重要园地。第三,结合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民主法治的发展,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传媒的重要变革,并具体论述大众传媒如何逐步促进了公民意识的觉醒:大众传媒对公民意识的启蒙和培育,使公民意识成为自觉。第四,论述当前媒体对公民意识的消极影响,反思大众传媒的不足。结语部分分析了我国媒体仍然受社会环境的限制,得出媒体培育公民意识仍然任重道远的结论,并结合西方媒体在培育公民意识方面的经验,给我国媒体提供借鉴。   “公民意识”本是政治学研究的概念,目前在新闻传播学界,从公民的角度来研究大众传播效果的著作不多,而研究大众传媒对现代公民意识之促进作用的论著更少,希望本文能够提供一个大众传播与受众关系研究的新视角和新思路。  
其他文献
期刊
党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是党委机关报的核心优势,然而在如今的现实条件下,党报所把持的这种核心优势却受到了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削弱。维持党报的权威,需要党报做出变革和调整,尤其
作为当地党委的机关报--地市党报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联系基层群众的桥梁,对促进当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报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财政拨款逐步减少甚至被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