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地处典型北方土石山区的峨庄流域为研究区域,以流域1990、1995、2000、2005年四个典型时期的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综合运用“3S”技术(RS、GIS、GPS)和水土保持理论与方法,通过人机交互解译与野外调查测定,分析了主要环境影响因子在土壤侵蚀过程中的作用,依据水利部部颁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对峨庄流域土壤侵蚀现状、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与主要环境影响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掌握了峨庄流域土壤侵蚀现状特征峨庄流域土壤侵蚀类型为水力侵蚀,土壤侵蚀强度以轻度侵蚀为主,局部区域存在中度和强度侵蚀。2005年峨庄流域土壤侵蚀面积3504.76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8.26%,其中:轻度侵蚀1794.45hm2,占19.59%;中度侵蚀826.93hm2,占9.03%,强度侵蚀面积699.38hm2,占7.64%,极强度侵蚀面积183.99hm2,占2.01%。轻度侵蚀占土壤侵蚀面积的比例达51.2%,主要分布在流域中、北部区域;中、强度侵蚀比例为43.5%,主要分布在流域南部区域。与1990年相比,15年间流域内土壤侵蚀面积显著减少,减少了3698.79hm2(净减少了51.3%),年均减少246.59hm2;土壤侵蚀强度明显降低,不同级别土壤侵蚀强度降低顺序为:中度侵蚀(2360.42hm2)>强度侵蚀(680.99hm2)>轻度侵蚀(340.82hm2)>极强度侵蚀(316.57hm2)。表明:自80年初实施的以峨庄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工作有效地遏制了土壤侵蚀的发生与发展,明显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2.阐明了峨庄流域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特征①峨庄流域不同时期土壤侵蚀强度均以轻度和中度侵蚀为主,两种土壤侵蚀强度占到土壤侵蚀面积的74%以上;土壤侵蚀面积随时间推移呈递减趋势,土壤侵蚀面积由1990的7203.55hm2分别降至1995、2000、2005的6854.31hm2、6417.22hm2、3504.75hm2;土壤侵蚀强度随时间推移呈降低趋势,即高强度级土壤侵蚀逐步向低强度级土壤侵蚀和微度土壤侵蚀转化,极强度侵蚀、强度侵蚀、中度土壤侵蚀面积持续减小,但轻度侵蚀面积表现为先增加(1990~2000)后减少(2000~2005),微度侵蚀面积则持续增加;不同时段(1990~1995、1995~2000、2000~2005)土壤侵蚀强度降低的面积存在差异,分别为1012.31hm2、713.57hm2、3207.93hm2。②随着时间推移流域内土壤侵蚀的空间格局发生了变化,土壤侵蚀强度增强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南部山桥村的淹子岭区域,上雀峪的太平山区域及罗圈峪的雁门寨区域;中部上东岛坪的石坡寨北麓地区和太和水库附近的中古峪区域,以坡面黄烟垦殖区,残疏林地和低覆盖草地为主。土壤侵蚀强度减弱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北部地区,以有林地、中高覆盖草地和水平梯田为主。河道两侧的耕地、裸岩和难以治理的边远区域土壤侵蚀强度未发生明显变化。表明:由于各个时期流域综合治理目标和措施不同,导致各时期防治土壤侵蚀的效益有所差异,但15年来峨庄流域的土壤侵蚀综合防治效益日趋显著。3.揭示了峨庄流域土壤侵蚀与主要环境影响因子的关系①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方式密切相关,中度、强度和极强度土壤侵蚀主要分布在流域内林地利用类型中的残疏林地、草地利用类型中的中低覆盖草地和耕地利用类型中以黄烟垦殖为主形成的坡耕地。②植被盖度是决定土壤侵蚀强度的关键因素,轻度侵蚀主要分布在中覆盖和中高覆盖植被盖度分级;中度、强度和极强度土壤侵蚀主要分布在低覆盖、中低覆盖、中覆盖等植被盖度分级。③土壤侵蚀与坡度密切相关,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斜坡、陡坡和急坡等区域,坡度越大的区域高强度土壤侵蚀面积分布比例越高。如强度侵蚀主要分在陡坡和急坡,以陡坡区域为主,占强度侵蚀总面积的66%以上;极强度侵蚀主要分在陡坡、急坡和急陡坡区域,以急坡区域为主,占极强度侵蚀总面积的68.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