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伯特·亚历山大·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man,1810—1856)是19世纪中期德国浪漫主义精神的最突出代表。作为作曲家,舒曼的文学造诣颇深,他的音乐充满着浪漫主义情怀。舒曼最突出成就表现在钢琴套曲的创作。主要的钢琴套曲有:《童年情景》(1838)(又称《儿童曲集》)、《林中情景》(1848―1849)、《蝴蝶》(1829―1831)、《狂欢节》(1834―1835)、《维也纳狂欢节》(1839)、《大卫同盟之舞》(1837)等。《童年情景》(Kinderscenen,Op.15)创作于1838年,是众多套曲中很突出的一部。乐曲大部分灵感来自于舒曼对妻子克拉拉幼年时期的回忆,由13首小曲组成。尽管已有研究针对该作品的教学、文本分析,以及演奏风格进行探究,但是尚未有研究将音乐分析与演奏诠释相结合,对该作品进行论述。基于此,本研究试图在对舒曼《童年情景》音乐主题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音乐史学资料,阐述该作品的演奏诠释。本文共三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通过对于文献的查阅、搜集,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回顾,并阐述选题缘由和意义。通过先前音乐会表演以及作品分析,笔者发现,《童年情景》隐含着3个主题音调,且这些音调在该作品中不断发展变化。因此,在第二章中,本研究围绕这3个主题音调进行音乐分析,阐述了主题变形中的扩展与缩减,以及主题交错中的对话与重叠。在第二章基础上,第三章论述了如何演奏这些音乐主题音调。第四章是结语部分,本文总结了舒曼《童年情景》的音乐主题分析及其演奏诠释。本文认为,在旋律上,演奏者诠释该作品应强调主题句的流畅,注重大线条的旋律;在织体上,演奏者应注意三种主题呼应的演奏方式以及对答句的自由节奏处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