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入境旅游业依托强大的资源与政策优势得以迅猛发展。截止2011年,已经成为继法国、美国之后世界第三大入境旅游目的地国家。然而我国入境旅游市场长期呈现港澳台市场占80%以上,外国市场不足20%的“二八”结构,拓展入境外国市场是中国入境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京、沪、穗作为我国入境旅游的三大主要口岸,以及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已经成为我国入境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增长极。三大口岸无论是入境旅游接待量还是外汇收入均位居全国前列,且同时是国内其他省市入境旅游流的重要中转口岸和“二手客源地”,对我国入境旅游流的空间分布和扩散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对比研究京、沪、穗三大口岸入境外国旅游流的地理分布特征和流动规律对于拓展全国及其他省市入境外国市场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在北京、上海、广州和西安等10个热点旅游城市进行入境外国游客信息采样,共获得了2158份三大口岸入境外国游客的调查问卷。在国内外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应用地图分析法对三大口岸入境外国旅游流的地理分布和流动规律进行了对比研究。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三大口岸入境外国旅游流网络的整体结构特征和个体位置进行了对比研究。主要研究结论为:(1)从京、沪、穗三大口岸入境的外国旅游流空间分布都不均衡,集中分布在中东部地区,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地区和东北地区均塌陷显著,呈现出“东密西疏”的总体趋势。其中,从北京入境的外国旅游流的分布范围最广,高等级的入境外国旅游流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地区、泛珠三角地区、大西安和成渝地区,一个“金三角”(北京-西安-上海)和四个“银三角”:(北京-上海-桂林、北京-桂林-上海、北京-西安-成都、杭州-苏州-上海)构成了北京入境旅游流的总体框架。从上海入境的外国旅游流的分布范围次之,高等级的入境外国旅游流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地区内部。上海-苏州-杭州,苏州-杭州-南京、上海-北京-桂林构成了匕海入境外国旅游流的总体框架。从广州入境的外国旅游流的分布范围最小,形成了以广州、香港、桂林、上海、北京为核心,以泛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为集聚与扩散区域的空间分布格局。(2)从京、沪、穗三大口岸入境的外国旅游流空间扩散强度在节点城市间分布不均衡,“向丰性”和“趋高性”是其空间扩散的主要特点。从北京和上海入境的外国旅游流在目的地城市间的有向流动符合“二八定律”,即80%的有向流动发生在近20%的城市对之间。从广州入境的外国旅游流在目的地城市间的有向流动主要发生在在少数高频城市对之间。(3)北京和广州入境外国旅游流网络为典型的核心边缘网络,网络内部核心节点少而边缘节点多,网络整体密度低且集中化趋势明显。上海入境外国旅游流网络不构成核心边缘网络。三大口岸入境外国旅游流网络中均存在明显的强派系。这些强派系间成员交叉性显著,成员数量多的派系内部区域跨度大,成员少的派系呈现区域内集中分布的特征。三大口岸均出现了一些比较稳定的目的地组合:北京-上海、北京-西安和桂林-上海是北京入境外国旅游流网络中较为理想的旅游目的地组合;北京-桂林是上海入境外国旅游流网络中较为理想的目的地组合;广州-桂林是广州入境外国旅游流网络中较为理想的旅游目的地组合。(4)三大口岸入境外国旅游流网络均具有明显的等级结构,节点的等级越高,节点数量越少。京、沪、穗分别是各自旅游流网络最核心的节点,广州在京、沪两大口岸入境外国旅游流网络中的地位较低。北京、上海、桂林和西安等4个城市对三大口岸入境旅游流的集散和中转能力均较强,这4个城市也是北京入境旅游流的重要集散中心和中转中心。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和以广州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内部城市分别在从上海和从广州入境的外国旅游流集散与中转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的创新之处:(1)首次对三大口岸入境外国旅游流地理分布网络与网络拓扑结构及类型进行了对比研究。(2)研究发现北京和上海入境外国旅游流网络为典型的核心边缘网络,从北京和上海入境的外国旅游流在目的地城市间的有向流动符合“二八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