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傩舞”是从古至今穿插在传统“驱鬼逐疫”仪式中的舞蹈。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中国传统的“驱鬼逐疫”仪式已具有固定的程式。至周代,“傩”的仪式被沿用于宫廷,在每年春、秋、冬三季,举行级别规模、范围不等的“驱傩”活动。各种驱傩活动,均为平衡“阴阳”、驱除“厉鬼”,是当时盛行“阴阳五行”学说的具体体现。在举行“傩祭”时,驱鬼的领导与核心者为“方相氏”。时至今日,“方相氏”的形象受到诸多衍化,邵武傩舞“跳番僧”中的开路神就是其原生形象南移后的产物。由此可知,“跳番僧”与中原傩舞一脉相承,是中原傩文化的延续。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原的傩舞正在演变成傩戏,而邵武市大埠岗镇河源村的“跳番僧”还停留在传统的祭仪之中。“跳番僧”从流传于河源村的那刻起,就与“迎三佛祖师”的祭仪紧密相连,代代相传,约定成俗。人们通过表演傩舞愉悦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当地深厚的农耕文化内涵是“跳番僧”的形成基础,宗教祭祀仪式是其流传的外衣。本文是以层层递进的书写方式,包括绪论和三个章节。绪论,常规性的阐明了本论文的选题缘由和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本文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第一章,“跳番僧”的生态。本章节首先介绍傩舞的温床——邵武,以及“跳番僧”流传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由此对“跳番僧”的流传基础具有较为宏观的了解。其次,通过梳理“跳番僧”历史的传承脉络,为描述“跳番僧”的现状奠定基础;第二章,“跳番僧”的形态。本章节主要以第一手资料为据,以“跳番僧”的流传外衣——“迎三佛祖师”的祭祀仪式为描述对象,由此知晓“跳番僧”的实况;再以微观的视角对“跳番僧”的面具、服饰、道具和动作进行细致的分析,为阐释其文化复合现象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章,“跳番僧”的文化复合。本章节是进一步对“跳番僧”的文化复合现象进行阐述和分析。由于“跳番僧”在传承历史上的间断性和内在文化的交融性,任何单一角度的描述与分析都难以透彻地解读“跳番僧”内在复杂的文化现象。所以,本章节从仪式方面、角色方面、舞蹈形态方面分析“跳番僧”文化的复合现象,从而对它的文化内涵形成较为深层的理解;进而再把“跳番僧”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放置于历史的语境中剖析其复合的原因。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以河源村的“跳番僧”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与舞蹈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对“跳番僧”进行较为深层解读,同时关注于这种舞蹈的民俗魅力,从而对民俗文化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笔者,力图把邵武傩舞“跳番僧”放置于社会文化的大语境中,尽可能在分析其形态的基础上探讨其文化复合的现象及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