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黑冠长臂猿(Nomascus nasutus)鸣叫的声谱结构和功能

来源 :西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venice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黑冠长臂猿(Nomascus nasutus)是一种极度濒危物种,全世界仅存的一个小种群分布在中越边境的一片喀斯特林区中。因地貌险峻、跨国界分布和雄性难以辨别的形态等因素,借助于传统的观察方法难以对种群动态和扩散模式进行研究。本研究对分布于中越边境上的东黑冠长臂猿种群进行长期的鸣叫行为监测,通过声谱特征分析进行雄性个体识别和种群动态分析,进而探讨东黑冠长臂猿鸣叫行为的生态学功能。利用Sony TC-D5Pro2录音机、Sony C-76指向性话筒和Sony录音磁带对广西邦亮3群和越南3群东黑冠长臂猿进行了录音和监测,获得了东黑冠长臂猿长达近6年的录音和监测数据。为了研究东黑冠长臂猿的声谱结构特征,利用2007年9月-2009年6月的录音,对每群录音效果较好的5个声音用Signal/RTS4.0软件进行声谱分析。结果表明:东黑冠长臂猿叫声的频率较高,最高频率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5kHz;雄性的鸣叫声由起始音节(boom)、简单的重复音节(aa notes)、调节前音节(pre-modulated note)和调节音句(modulated phrases)组成,雌性长臂猿一般只会发出一种固定而刻板的激动鸣叫,二者互相配合组成结构复杂的二重唱。通常,二重唱由成年雄性发起和结束,并占主导地位。同时,将东黑冠长臂猿二重唱的声谱结构与近缘种西黑冠长臂猿和海南长臂猿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雄性和雌性的叫声、以及二者配合发出的激动鸣叫序列在三者之间都有明显差异。因此,从声谱特征角度可以有效论证这三种长臂猿独立物种的分类地位。为了能够有效地借助鸣叫声的个体差异进行种群调查、监测种群动态和种群扩散模式,本文开展雄性东黑冠长臂猿鸣叫声的个体差异和稳定性研究。利用2007年9月-2012年10月的录音,通过判别分析,结果表明:9只雄性个体的声音都具有很强的个体差异性,不管是用全部的41个变量还是19个公共变量建立判别方程,都得到了很高的判别成功率(>90%);研究结果还发现4只雄性个体长达2-6年的鸣叫声谱特征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在研究期间,观察到一次雄性取代事件,且通过雄性个体声谱特征的差异来证实了这次取代事件。因此,东黑冠长臂猿雄性个体鸣叫声谱特征的差异性和稳定性可用于种群调查及种群动态监测,特别是对分布于中越边境的东黑冠长臂猿的种群调查及动态监测尤为重要。利用2009年1月-2009年12月的鸣叫监测数据,对3群东黑冠长臂猿鸣叫功能的3个假说:防御领域、调节群间空间关系和凝聚群体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1)通过对鸣叫发生的位置和冲突对鸣叫的影响分析,发现东黑冠长臂猿的鸣叫多发生在靠近山脊的领域核心区域,群间冲突会刺激鸣叫行为,雌性发出的激动鸣叫会增加。虽然我们的结果并不支持鸣叫多发生在领域边界,但领域防御假说被部分证明了。(2)通过对相邻群体间鸣叫行为的分析,结果发现相邻群体并不是倾向于同一天鸣叫,但是当相邻群体在同一天鸣叫时,重叠鸣叫的次数多于非重叠鸣叫次数的现象在三组配对群体中的一组中体现出来,所以调节群间空间关系的部分推论在东黑长臂猿的鸣叫声中得到了验证。(3)通过比较鸣叫前后个体间距离的变化,结果发现成年雌雄间、两个雌性间以及成年雌性与亚成年雄性个体间的距离都小于鸣叫前的距离,并且两个雌性间和F1与亚成年雄性间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比较鸣叫天与不鸣叫天个体间距离的变化,结果发现在鸣叫天个体间的距离缩短,所以支持凝聚群体的功能假说。
其他文献
本文总结广泛应用的四步编织法工艺中携纱器的运动规律,建立了纺织工艺参数与几何结构参数之间的数学模型,针对四步法编织工艺的特点提出了固定网格法来分步模拟。首先解决了方
面对上网竞价日益激烈的电力市场,降本增效成为火力发电厂的生存之道,因此,如何保证火电机组长周期、安全、经济、稳定、高效运行成为发电企业的重要研究课题。就此课题提出
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黄金通道,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本文提出了以"5R"原则,即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再循环(recycling)、替代(Replace)和修复(Repair),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互联网技术等的快速发展,过去那种传统的图书馆服务的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大众的需求,当今的大众对于阅读图书和获得信息资源等的要求越来越高,于是,
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提出的"中气升降"理论是其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的主要学术思想。黄元御对于阴阳的理解,源于"中气升降"理论,并结合易学加以阐释。黄元御认为中气是阴阳升降
羽毛球多球训练法能够提高运动员击球准确率,动作协调性、心理承受力和综合体能素养。教师要基于羽毛球多球训练特点和学情实际,遵循渐进式、差异性、灵活性、主体性等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