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征地制度变迁:驱动因素与制度供给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自建国之初就建立了征地制度,从建国到现在,经历了三次重大变迁,每次变迁都有着特定的原因。土地被征收是农民为城市化、工业化作出的直接贡献,他们应当分享城市化、工业化成果。在计划经济时代,被征地农民除了享受经济上的补偿,还可以获得非农就业机会,城乡差距可以在一夜之间消除,农民也就变成了市民,所以农民是欢迎征地的,还盼望着被征地。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征地制度也作出了调整,从法律层面对被征地农民实行一次性货币安置,不再进行就业安置。在货币补偿结束后,被征地农民彻底与土地脱离了关系,在土地方面无法再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由此引发了农民的不满,也为社会稳定留下了隐患。2008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表明,截止2007年10月底,全国耕地18.2574亿亩。根据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止2007年底,全国乡村人口数为72135万人。据此,乡村人均耕地仅为2.53亩。经估算,到2020年至少有1600万左右的被征地农民需陆续安置。因此,如何改革征地制度,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已成为事关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的重大课题。那么,国家为何选择征地制度?既然征地制度存在这么多问题,国家为何在改革步伐上扭扭捏捏?征地制度改革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征地制度变迁的?农民为何不进行抗争?用地单位对这项制度是什么态度?征地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是什么?征地制度的实质是什么?征地制度本身存在什么缺陷?征地后,农地实现了发展权,产生土地增值收益,农村集体是否应当参与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如果应当,理论依据是什么?又该如何参与分配?征地制度应当如何运用这一分配理论?现行土地制度应该如何保障这一分配?这正是本研究要回答的问题。本研究的第一章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分析框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同时还界定了研究中所要用的制度安排、制度环境、制度背景和非正式制度等概念,为构建分析框架提供了基础。最后对研究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进行了预测。为了找准研究的方向和工具,力争使研究富有创新意义,第二章是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简要回顾,从研究的框架出发,将历史文献分为缺陷分析、诱致性外因和农地发展权创设研究,发现综合运用国家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全面研究征地制度变迁的文献较少,多踞于一角看问题,有不少结论与客观事实相左,被应用的可能性较小。第三章对本研究将运用的国家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进行了阐述,并简要指出如何在研究中运用这些理论。第四章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征地制度变迁史,通过对历史征地制度文献进行全面检索、挖掘,按制度框架变化情况将征地制度史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0年-1957年,这一阶段是征地制度初始安排,第二阶段是1958年-1982年,征地制度第一次变迁,第三阶段是1982年-1997年,是征地制度第二次变迁,第四阶段是1998年至今,是征地制度第三次变迁。同时,对当前征地制度存在的内在缺陷进行了全面分析,认为我国征地补偿原则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征地补偿不全面,侵害了农民的土地发展权,而征地程序则压抑了农民的参与权、知情权等权利,被征地农民无法城市化。这些都是今后征地制度变迁的内因。第五章创新性地运用国家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研究了制度环境、制度背景、非正式制度变迁对征地制度变迁的影响。认为制度环境与征地制度存在着补充与竞争的关系:其中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是征地制度的基石,正是由于农民取得土地所有权的成本低下,给征地制度实施提供了良好的产权基础;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是国家设定征地制度获取最大收益的平台,因而对征地制度存在着激励作用;尽管国家对农民房屋拆迁制度未作出详细规定,但事实上的补偿是参照市场价格来进行的,所以,通过它,让农民部分分享了城市化成果—原非完全商品的房屋转变为完全商品,资产大大增值,缓解了征地制度的压力;计划经济时代,征地安置方式包括安排就业,而农民一旦就业,就完全城市化,充分享受到城市化的成果,所以劳动就业制度曾经为征地制度提供了较好的保障,也让被征地一度成为农民的渴望;在1988年修改土地管理法时,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曾被置于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同等地位,也是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一条路径,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国家的选择,这一制度存在着严重的供给不足,缺少细则,实质上,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由于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重心倾向农村集体和农民,而征地制度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一起,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重心倾向国家和城市,因此,与征地制度存在着竞争关系。文章指出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制度环境对征地制度发挥着激励和约束的双重作用,还研究了信仰、价值观、认知和意愿等非正式制度对征地制度的影响,分析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用地单位、农村集体和农民等制度相关人在征地中的行为对征地制度的影响,分析了地方政府在征地时存在着外部性和农民无力抗争征地等现象。最后指出,当前征地制度的本质是国家积累资金的工具,并且变迁的动力不足。第六章创新性地研究了影响征地制度今后变迁的诱致性因素,并逐个分析了与征地制度变迁的关系,认为主要诱致性因素有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财税制度、征地制度本身等,这些制度,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征地制度的非均衡状态,不同的利益主体都有从现行制度中获得净收益的可能。尽管征地制度处于非均衡状态,但由于各利益主体对于每项制度都有着自身的费用-支出,而且各利益主体的谈判力量也不同,通过博弈,最终将只有少量新制度会产生。在对这5项制度的制度需求内容、需求主体和需求原因进行分析之后,本研究认为征地制度变迁制度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是创设农地发展权,通过设置农地发展权,其余的事项如补偿标准、安置方式、安置程序都会得到有效完善。第七章也是本研究的创新点之一,在理论上较好的探讨了农地发展权的创设,在总结借鉴国外农地发展权设置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基础之上,对我国农地发展权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建议创设农地发展权Ⅰ,即农地农用最佳利用的权利,创设农地发展权Ⅱ,即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权利,并指出农地发展权Ⅱ的实现将导致农地发展权Ⅰ的丧失,因而应当包括农地发展权Ⅰ,为农民参与分享农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增值收益提供了理论依据,然后再对农地发展权的来源、归属、现实状况、实现途径和量化方法进行了研究,最后在征地制度中进行了创新应用。第八章选择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进行实证,尝试运用农地发展权确定征地补偿标准,实证结果表明,通过设置农地发展权确定的征地补偿标准,能够使被征地农民分享城市化成果,生活水平达到城市居民平均生活水平,将地方政府征地的外部性成本有效内化。最后一章对本研究进行了全面总结,对研究结论进行了归纳,然后指出了今后可以继续研究的方向。
其他文献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必修课,但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它却屡遭冷遇,常常成为一门边缘课,难以形成常态教学。究其原因,主要涉及教育行政直管部门、学校以及教师等三个因素,
针对某型大功率轮式拖拉机散热系统过热的情况,分析热平衡试验结果,发现在机罩内部存在热空气再循环现象,并对散热系统提出了改进措施。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散热系统满足使用要
【目的】探观察脑波治疗仪治疗脑性昏迷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脑性昏迷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脑波治疗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脑波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脑
本文基于2007~2014年上市公司专利数据,选取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作为质量不同的两种创新产出,实证分析了融资约束与公司创新质量的关系。研究发现,融资约束的缓解对两种形
汽车用塑料件的极性小、结晶大、表面张力低、润湿性差、表面光滑,这些因素均易导致塑件涂层的附着力变差。提高塑件涂层附着力是塑件涂装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综述了塑
古诗文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具备很多特征,是我国历史中具有特色的文化,在我国的古代社会出现了非常多的诗词,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使我国出现了非常多的诗人,这些诗人创造了非常多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 Internet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事务采用电子化方式进行处理,而电子公文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安全有效地传输公文.就公文传输中如何防止假冒问题进行了研
随着时代的要求,小学音乐教材也充分将其人文性和工具性进行了有机融合,做到了"以人为本"。对此,小学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就要做到以人为本,充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音乐
英汉动物名词都含有较丰富的国俗语义,这些喻义源于动物,用于社会,构成了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的组成部分。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理解喻义,掌握词语的真实所指,必须依赖一定的文化
分析标准状态机的不足,提出一种改进事件状态机的LabVIEW程序主框架。驱动USB2.0采集卡进行数据实时采集,联合MATLAB混合编程进行数据分析,期间,用户可对数据按时间进行自动保存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