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各种皮肤囊肿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加强对表皮囊肿、脂囊瘤、外毛根鞘囊肿及毳毛囊肿的再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7年间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经过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皮肤囊肿的病例571例,主要分析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皮损部位、临床诊断及组织病理学特点。将临床和病理资料分类、统计,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率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入选囊肿病例共571例,共发现皮肤囊肿11种,根据囊壁的存在与否、囊壁的结构及囊腔内容物主要分为复层鳞状上皮的皮肤囊肿和非复层鳞状上皮的皮肤囊肿及无上皮囊肿。具有复层鳞状上皮的皮肤囊肿有表皮囊肿348例(60.94%)、外毛根鞘囊肿35例(6.13%)、粟丘疹12例(2.10%)、毳毛囊肿8例(1.40%)、增生性外毛根鞘囊肿1例(0.18%)、色素性毛囊囊肿1例(0.18%)、脂囊瘤159例(27.83%)。非复层鳞状上皮的皮肤囊肿有小汗腺汗囊瘤3例(0.53%)、外阴纤毛性囊肿2例(0.35%)、阴茎中缝囊肿1例(0.18%),无上皮囊肿有粘液囊肿1例(0.18%)。(2)性别分布:男性357例(62.35%),女性214例(37.65%),男女比率为1.66:1。其中表皮囊肿组男性221例、女性127例,脂囊瘤组男性105例、女性54例,外毛根鞘囊肿组男性16例、女性19例。(3)年龄分布:平均发病年龄35.03±21.67岁,其中男性33.90±23.58岁,女性为36.89±19.44岁,年龄最大为87岁,最小8岁。青少年组(0~20岁)中表皮囊肿、脂囊瘤、外毛根鞘囊肿所占比例分别为11.5%、16.4%、5.7%;青年组(21~40岁)为44.8%、66.0%、34.3%;中年组(41~60岁)为34.8%、16.4%、42.9%;老年组(60岁以上)为8.9%、1.2%、17.1%。经χ~2检验:表皮囊肿和外毛根鞘囊肿组发病年龄在不同性别间无明显差异;脂囊瘤组发病年龄在不同性别间有显著差异(χ~2=12.705,P=0.005<0.05)。(4)发病部位:头部30例,面部104例,颈部73例,躯干220例,四肢53例,会阴部84例。经χ~2检验:表皮囊肿、脂囊瘤、外毛根鞘囊肿三组疾病发病部位在不同性别间无明显差异。(5)皮肤囊肿合并其他疾病:表皮囊肿合并色素痣12例(均为皮内痣)、瘢痕疙瘩2例、寻常疣1例、结节性痒疹1例、皮肤纤维瘤1例、外毛根鞘囊肿1例;毳毛囊肿合并脂囊瘤2例;粟丘疹合并汗管瘤2例。(6)临床与组织病理诊断符合率:表皮囊肿44.26%(2007~2008年35.25%、2009~2010年40.74%、2011~2012年42.65%、2013~2014年45.58%、2015~2017年49.39%);脂囊瘤79.87%(按照两年统计分别为74.75%、78.74%、82.95%、89.67、90.58%)。外毛根鞘囊肿组由于人数较少,不分组计算,其总的符合率为5.76%(其中临床诊断为皮脂腺囊肿则计入不符合诊断)。结论:(1)皮肤囊肿是皮肤科的常见疾病,但其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低(特别是单发皮损),所以临床上应尽可能切除皮损并行病理检查,特别是对于有出血、结痂且疼痛的囊肿或结节。(2)青年期脂囊瘤发病率明显高于表皮囊肿,青少年期的脂囊瘤常发生在男性,可能与雄激素分泌有关。(3)囊肿内容物见到毳毛断面不能作为诊断毳毛囊肿的金标准。(4)色素痣、皮肤纤维瘤、结节性痒疹等疾病合并表皮囊肿(粟丘疹)的发病原因可能是由于外源性搔抓刺激进而引起外伤性表皮囊肿(粟丘疹)。(5)皮脂腺囊肿在临床上应该避免使用,因为病理与之对应的是表皮囊肿或外毛根鞘囊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