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蜡梅属(Chimonanthus)隶属于蜡梅科(Calycanthaceae),起源古老,为第三纪孑遗植物,为我国特有。蜡梅属植物在我国具有悠久栽培历史,在园林绿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蜡梅属植物可作为中药和保健茶,具有重要的科研和社会价值。该属包含蜡梅(Ch. praecox),西南蜡梅(Ch. campanulatus),柳叶蜡梅(Ch.salicifolius),山蜡梅(Ch. nitens),浙江蜡梅(Ch. zhejiangensis),突托蜡梅(Ch.grammatus)6种,后四种间关系难以界定,本文将其作为复合种来研究。本研究通过1)ITS序列和cpDNA间隔区序列,以夏蜡梅(Calycanthus chinensis)为外类群,对蜡梅属6种共15个居群进行分析,从群体的角度探讨蜡梅属植物的种间关系和山蜡梅复合种的谱系分化;2)SSR分子标记对蜡梅属13个居群进行遗传结构分析,阐述了山蜡梅复合种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变异的空间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序列片段的亲缘地理学分析通过筛选,利用两段叶绿体基因间隔区片段trnS-trnG和rps16-trnK和核基因ITS序列进行研究,trnS-trnG序列有19处变异,得到10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态性(Hd)为0.654,核苷酸多态性(π)为0.00478;rps16-trnK有31处变异,得到14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态性(Hd)为1.000,核苷酸多态性(π)为0.00748;ITS序列有61处变异,得到14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态性(Hd)为1.000,核苷酸多态性(π)为0.02222。3段序列联合之后得到27个单倍型,系统发育树和单倍型网络图显示蜡梅和西南蜡梅与其他物种亲缘关系较远,山蜡梅复合种内以单倍型H17为中心辐射分布,种间关系难以区分。蜡梅属内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0.96335,基因流Nm=0.01,主要遗传差异存在于种间,遗传变异与地理距离正相关。山蜡梅复合种内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0.89354,基因流Nm=0.03,主要遗传差异存在于居群间。蜡梅属内分化为两支,一支有蜡梅和西南蜡梅组成,而另一支由山蜡梅复合种组成;山蜡梅复合种,即山蜡梅、柳叶蜡梅、突托蜡梅和浙江蜡梅聚为具有高支持率的一支,它们来源于较近的共同祖先,为单系起源。从单倍型网络图结果,可以推测山蜡梅复合种分布起源的中心应该就在武夷山山脉一带,具体的范围有待采集更多的群体进一步确定。2.蜡梅属内SSR分子标记的遗传结构分析通过双重抑制PCR法设计和筛选了15对蜡梅属内SSR引物,其中两对SSR68和SSR112不适用于蜡梅,所有位点均不存在连锁现象。13对蜡梅属通用的引物对蜡梅属所有13个居群总计269个个体进行实验,共检测到219个等位基因,期望杂合度平均为0.688,观测杂合度平均值为0.742,多态性位点信息值平均为0.650。PCoA、Structure和UPGMA聚类分析显示蜡梅和西南蜡梅具有独立的聚类地位和独特的谱系基因库。山蜡梅复合种内柳叶蜡梅和山蜡梅聚类关系很近,具有相同的基因库,突托蜡梅具有独特基因库,但与上述两种关系更近,山蜡梅YS居群和浙江蜡梅关系更近,推测该居群与浙江蜡梅来自较近的共同祖先或曾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流,具体信息需更多居群数量进行分析。蜡梅属主要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内、蜡梅属总体没有显著偏离哈温平衡,各个居群存在杂合子过剩现象,且均未经历瓶颈效应,杂合子过剩现象是由奠基者效应引起的。复合种内存在IBD效应,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