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震全波形反演及其在闽西南地区的应用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shurong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闽西南地区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及多样的地质构造现象,一直以来都是地学界研究的热点地区。多年来,大量的地质工作者对闽西南地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然而对该地区地下深部结构仍然缺乏足够的了解。考虑到研究区实际观测条件,本研究采用远震全波形反演方法来反演闽西南地区精细地壳速度结构。本研究首先将远震信号近似为平面波入射,在SEM-FK(谱元法-频率波数法)结合法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使之能够应用于任意震源时间函数,通过模型试验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为实际数据全波形反演方法的应用打下基础;接着在研究区布设宽频带地震台站,收集并处理远震波形数据,根据实际波形情况及模型试验结果,选取恰当反演策略,使用高频远震波形信号,采用远震直达P波相对到时差目标函数,分别利用2D及3D全波形反演方法,获取了闽西南地区地壳速度结构;最后通过分析目标函数及理论波形与实际波形间差异的变化、对比2D与3D反演模型,并结合已有研究结果,论证了反演模型的合理性。由反演模型可知,在政和-大浦断裂带(ZDF)下部及其东侧的地壳内存在明显的低速异常,结合地震的活动性,本研究认为ZDF是一个仍然在活动的深大断裂,并且在ZDF下部及其东侧的地壳内较其西侧可能存在更多的流体。依据大量地质、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等资料,本研究认为:闽西南地区在晚中生代时期存在大量岩浆活动,它们是在一个伸展环境中发生的,对应于古太平洋板块的折返和伴随的回退弧系。岩浆活动与断裂带,特别是ZDF具有密切的关系,研究区丰富的金属矿产资源正是这些岩浆活动的产物。新生代时期,中国东南部附近发生了太平洋和菲律宾板块的俯冲,板块俯冲可以驱动地幔物质上涌,而与中国东部晚中生代岩浆活动有关的岩浆房和岩浆通道是新生代俯冲驱动的上涌地幔流的良好通道。因此,新生代地幔流可以重新加热这些岩浆房和岩浆通道,并降低那里的地震速度。本研究中发现的低速异常可以解释为晚中生代岩浆活动遗留的岩浆房及岩浆通道,它们被新生代的地幔流重新加热而保持低速。
其他文献
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奥陶系广泛发育稳定的碳酸盐岩沉积,已发现国内最大的碳酸盐岩岩溶型油气田。该论文选取了柯坪地区野外露头和塔河地区钻井为研究对象,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测井、地震以及相关样品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奥陶系中下统碳酸盐岩层序界面特征,建立了高精度层序格架,并在该格架内开展了内幕岩溶储层发育机制的研究。碳酸盐岩低级序层序界面识别难度大。野外观察中引进了元素枪、伽马仪等测试仪器,并进行米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康宁地区煤系致密气资源丰富,勘探前景广阔,地质因素多变,成藏控制作用复杂。论文立足于煤系致密气聚集成藏过程中地质条件的动态变化,主要从储层沉积演化过程、烃源岩特征、多层系致密砂岩物性分布规律、平面上沉积微相与储层物性对气藏的控制作用及空间上沉积-成岩-构造综合作用的源储关系入手,系统解剖了东缘煤系致密气的富集成藏耦合模式特征。刻画了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海相-海陆过渡相-陆相沉积环境演
新元古代晚期的伊迪卡拉纪是成冰纪“雪球地球”事件和早寒武世“生命大爆发”事件之间的过渡时期,其古环境、古气候及古生物等方面的研究是地学研究热点之一。以多细胞生物为特征的伊迪卡拉纪生物群尽管在其属性和分类等方面仍存在争议,但其多样化以及广泛的分布被认为是早寒武世“生命大爆发”的前奏,而受广大学者关注。华南地区中-晚伊迪卡拉纪的黔东北瓮会生物群,以宏体藻类为主、具有后生动物和可能的遗迹化石。本论文重新
随着钻井工程向纵深发展,一方面会面临更加复杂的地质条件,例如具有显著各向异性特征的页岩广泛分布,且深部地层往往伴随高温、高地应力以及高孔隙压力等环境条件;另一方面,近年来逐步推广应用的大斜度井、大位移井、水平井等对井壁稳定性的要求也更加严苛。因此,深入探讨影响各向异性地层井壁稳定的关键因素并建立模型进行科学分析,将为工程实践提供更为准确的理论指导。首先将岩石本体Mogi-Coulomb破坏准则和弱
碳酸盐岩盖层直接决定了油气聚集效率和保存时间,其规模及分布影响油气藏的富集特征。揭示盖层分布特征和封盖性能对碳酸盐岩储层的勘探意义重大。本论文以塔里木盆地北部塔河地区和柯坪露头区奥陶系鹰山组碳酸盐岩盖层为例,通过岩心→岩石薄片→成像测井(FMI)→钻测井逐级标定,建立4类FMI定性判别模式(含块状、含层状、含斑状和含线状)和定量识别标准(RDRS≥1000Ωm且GR≤15 API)。碳酸盐岩盖层岩
本研究描述了寒武纪苗岭期至芙蓉期华北地台北缘微生物岩宏观、中观及微观组构的多样化构成。随着古生代以来的第一次海侵,华北地台大部分地区发育了浅海相沉积,特别有利于多种多样的微生物的生长和相关微生物碳酸盐的生产。研究剖面主要分布在山西、辽宁、内蒙古和河北等省区,包括寒武系徐庄组、张夏组、崮山组、长山组和凤山组。根据年代地层框架下沉积相的叠加模式和旋回性,这些地层可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沉积层序由徐庄组底
岩溶水资源如何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已成为鲁中南半湿润区社会经济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以鲁中南半湿润区的平邑-费县岩溶水分布区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试验和综合研究,重点开展了岩溶水系统组成、水流系统结构及水动力场特征,以及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调查,开展了岩溶水系统分区、概念模型构建和岩溶水形成年龄与可更新能力研究,取得如下新认识:1、查明研究区岩溶地下水系统以具有“两源多汇、多层位
赞比亚铜矿带位于刚果克拉通东南缘,以星罗棋布的大型、超大型层状铜矿闻名于世。本次研究选取Chambishi铜矿区,采用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地质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法,厘定了Roan群沉积时代和物质来源,探讨了Roan群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确定了Chambishi辉长岩体年龄及其构造意义,精细反演了新元古代刚果克拉通东南缘裂谷演化历史。通过系统剖析Roan群与铜钴成矿作用的关系,探讨了Roa
深部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板块构造体制下,俯冲洋壳携带沉积碳酸盐进入地球深部,随后通过火山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等气体到大气圈中的过程。该过程能够显著影响地质历史时期大气圈碳收支情况和气候变化,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深部碳循环研究涉及众多科学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如何识别地幔中的碳是再循环的壳源碳。Mg和Zn同位素在示踪地幔中再循环碳酸盐方面具备独特优势。本论文围绕深部碳循环的Z
本文设计并构建了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大地电磁正反演分布式计算系统。该系统基于互联网技术,利用JavaEE(Java Platform,Enterprise Edition)和JPPF(Java Parallel Processing Framework)进行构建,能将现有的算法程序整合到系统中,具备向Internet用户提供统一的分布式计算服务的能力;针对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多样,数据多源异构的特点,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