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项目来源于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勘探事业部.研究区为位于新疆吐鲁番~哈密地区的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总面积约9600km<2>."八·五"以来,研究区以构造圈闭为主要找油目标的石油会战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发现了大量构造油气藏.然而,随着油气勘探的日益深入,构造油气藏发现的机率越来越小,找油的难度与日俱增,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已势在必行.当前研究区存在的诸多问题制约着隐蔽油气藏勘探工作的开展.如地层问题、构造与沉积的关系问题、沉积物来源与充填规律问题、储集砂体如何预测等问题,至今仍需重新认识.针对上述问题,本次研究将局部与整体、地面与地下、现象与成因、时问与空间、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从重新认识地层入手,通过重新厘定地层关系,分析了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以及沉积物在盆地内的沉积分配规律,同时首次采用残留可容纳空间控制储集砂体分布的理念、沿层雕刻与沿层信息提取技术和手段预测了储集砂体的分布规律.地层是一切地质研究工作的基础.对储集砂体预测而言,等时问题尤为关键.与前人利用最大湖泛面和连续的反射界面作为地层界面的划分方法不同,本次研究采用基准面旋回转换面与不整合面联合划分层序界面.两种划分方法用途不同,前者以连续的最大湖泛面作为地层分界面便于层位追踪与构造解释,后者以基准面旋回转换面与不整合面作为地层分界面则更有利于残留可容纳空间的识别与储集砂体预测.地层的重新厘定为梳理构造与沉积的关系打下了基础.对比发现,勒7井区发育鳄鱼嘴构造,这一构造现象见于加拿大阿尔伯达及中国的天山一带,在吐哈盆地内部发现尚属首次;对比还发现,本区逆冲断裂背斜构造的雏形始于早燕山构造运动Ⅰ幕(164Ma),164Ma以后构造高部位之上储集体发育程度普遍变差、甚至不发育,正是早燕山Ⅰ幕构造运动对沉积物体积分配控制作用的具体表现;研究还发现,调节断层对储集砂体的分布起着重要控制作用.调节断层沟通了南北两侧物源,为携砂水流向盆地内的汇聚提供的物源通道,这一发现为储集体的预测提供了线索的方向.针对目前争议较多的北物源问题,前人观点多持否定态度,认为早、中侏罗世吐哈盆地与现今一山相隔的准噶尔盆地水体相通,因而倾向于早中侏罗世吐哈盆地不存在北物源.通过本次层序地层学研究,对这一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和证据,即整个早、中侏罗世存在丰富的北物源,盆地北侧及盆地内部大量发育的扇体印证了北物源的存在.应用残留可容纳空间控制储集砂体的分布这一理念开展砂体预测是本次研究工作的一次大胆探索.残留可容纳空间是指受层序界面形态(古地貌)与沉积物体积分配原理所控制,沿层序界面之上发育的可供沉积物向盆地内搬运与堆积、并随基准面旋回的变化而发生动态迁移的空间.沉积物质量守恒与体积分配原理指出,沉积物沿层序界面发生体积分配,因而沿层序界面寻找残留可容纳空间发育区为优质储集砂体的预测提供了方法保证.层序地层学研究为台北凹陷目标层序与有利目标区隐蔽油气藏勘探指明了方向.层序SQ1、SQ2、SQ3、SQ4及SQ5基准面上升旋回是储集体与油气产层发育的主要层位,也是油气勘探的重点目标层序;层序SQ3、SQ4、SQ5基准面下降旋回及层序SQ6、SQ7是台北凹陷区域盖层发育的主要层位.储集砂体与逆掩断层下盘以及储集砂体与调整断层增压弯的复合部位是岩性圈闭或岩性~构造圈闭发育的最有利部位,是否存在油源是其能否成藏的关键.本次研究成果是层序地层学理论与吐哈油田隐蔽油气藏勘探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应用残留可容纳空间控制储集砂体分布这一理念不仅找到了台北凹陷储集砂体的分布规律,而且指明了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