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质灾害隐患作为岩溶山地丘陵区非均一性、不稳定的地质环境状态,在一定致灾条件下即可诱发地质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黔西南州地处南盘江造山构造区,陆源碎屑岩与碳酸岩镶嵌分布,皱褶、断裂带充分发育,岩土体完整性差,稳定性弱,地质灾害隐患分布点多面广,是贵州省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之一,也是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特征分析和敏感性评价的典型研究区域。为探究地质隐患点发育的空间规律及其敏感性特征,本研究以贵州省黔西南州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简称:崩滑流)灾害隐患点为例,采用加权信息量模型分析各类灾害隐患点(含灾害发生点)的空间特征及其与气候水文、地形地貌、岩层特征、地表覆被、人为干扰等因子的数量与空间相关性,同时,对隐患点的敏感性进行评价和区划,提出降低崩滑流灾害隐患点敏感性的综合管控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崩滑流灾害隐患点结构及其分布特征(1)在结构上,黔西南州地质灾害隐患点以滑坡为主,崩塌、泥石流次之,其数量依次为579处、338处和21处,三者分别占隐患点总数的61.73%、36.03%和2.24%。从各类隐患点结构来看,滑坡隐患点主要包括滑坡灾害点(513处),不稳定斜坡(40处)和潜在滑坡点(23处);崩塌隐患点主要由滑坡灾害点(147处)和危岩体(180处)构成;泥石流隐患点主要由泥石流灾害点(19处)构成。(2)在地域分布上,黔西南州崩滑流灾害隐患点呈现出集聚性与分散型的共同特征。隐患点密度最高值区位于安龙县龙广镇,其值达到0.678处/km2,其次为兴义市洛江乡、安龙县龙山镇及晴隆县长流乡,其他地区隐患点密度则较小,大部分地区在0.3处/km2以下。另外,崩塌隐患点集中分布特征明显,滑坡隐患点兼具集中与分散分布特征,泥石流隐患点则分布零散。2.利用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黔西南州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的数量、规模和分布特征等进行统计、对主要影响因子筛选和量化,以揭示其空间分布与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1)影响崩滑流灾害隐患点发育的关键因素为地表起伏度、土地利用类型和与建设用地距离等3个因子。其中,崩塌隐患点多主要分布于地表起伏度在1.063~1.138的林草地覆盖区,滑坡、泥石流隐患点多集中分布于地表起伏度在1~1.062之间的林草地覆盖区,三类地质灾害隐患点均集中分布于与建设用地距离在1000~10000范围内,表明灾害隐患点具有较强的空间选择性。(2)灾害隐患点与环境因子呈非线性相关性,其空间相关性具有因子区间选择性。以坡度与隐患点的相关性为例,崩塌隐患点与坡度的数量相关性满足一元二次回归模型:崩=-0.03+1.907-8.711(R=0.742)。滑坡隐患点则满足一元三次回归模型:滑=-0.004+0.256-3.171+7.955(R=0.918)。3.在确定评价因子后,依据自然断点法和以往相关研究成果对评价因子进行分级处理。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加权信息量模型,对研究区地质灾害隐患点敏感性进行区划。在敏感性等级中,重度敏感区面积达到5956km2,其隐患点密度为0.08处/km2,属于研究区面积和密度都最大的地区,而极度敏感区面积仅有1349km2,相应的点密度却有0.07处/km2,此外,不敏感区和轻度敏感区为密度最低的地区,为0.02处/km2。4.针对不同敏感区分布特征,从敏感性管控的角度,制定综合性建议包括:开展地质环境普查与灾害隐患点监测;评价地质灾害隐患点敏感性与区划;合理布局生产、生活设施与隐患点治理。以期降低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敏感性,减少地质灾害事件的发生,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