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椎基底动脉夹层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探讨其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征的相互关系。总结应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的经验,分析其疗效及影响因素,制订出合理的治疗策略。方法:采集58例(男性35例,女性23例)椎基底动脉夹层病例的病史资料,分析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及MRI、CT/CTA、DSA的特征。51例患者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手术方法包括:支架弹簧圈技术、单纯支架技术、载瘤动脉闭塞技术、弹簧圈夹层填塞技术及ONYX胶栓塞技术。并对其中的46例患者进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分析不同介入治疗方法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结果:58例患者中,出血症状起病的45例(77.6%);表现为缺血症状者5例(8.6%);其他非特异性表现(无症状或占位效应表现)患者8例(13.8%)。其中伴发动眼、外展麻痹等后组颅神经症状的有6例(10.3%)。出血患者根据症状都按Hunt—Hess分级,其中Ⅰ级8例(17.8%),Ⅱ级32例(71.0%),Ⅲ级2例(4.4%),Ⅳ级3例(6.8%),Ⅴ级为0例(0%)。头颅CT影像表现有:蛛网膜下腔出血(鞍上池26例、外侧裂池35例、环池41例)、3例破入四脑室、脑内出血合并SAH3例(小脑出血1例、脑干出血2例)、2例小脑梗塞;14例行CTA检查提示瘤样扩张。25例行术前头颅MRI检查:双腔征1例,”内膜瓣”2例,动脉壁血肿1例,占位效应17例,脑梗塞4例。11例行术前MRA检查:呈瘤样扩张,其中4例近端伴发狭窄。58例患者均行DSA检查,45例出血症状起病患者中,39例表现为不规则瘤样扩张,4例节段性动脉腔不规则狭窄,1例珠线征,1例双腔征;5例缺血起病患者中:2例表现为近端瘤样扩张,远端椎动脉闭塞,2例表现为两端瘤样扩张中间狭窄,1例为“线样征”;其它表现起病的8例患者中,均表现为瘤样扩张。10例患者伴发其它位置脑供血动脉动脉瘤(大脑后动脉动脉瘤5例、后交通动脉瘤3例及颈内动脉颅外段动脉瘤2例),1例伴发枕部AVM。伴危险因素的有高血压病史例14(24.1%),吸烟史6例(10.4%);糖尿病史4例(6.9%);1例医源性外伤(1.7%)。本组采用介入治疗的51例患者中,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33例,术后即刻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