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当前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不可回避的现象,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建国以后我国经历了数次大规模的人口转移,进入21世纪,我国出现了“用工荒”,剩余劳动力绝对规模大与局部地区劳动力缺乏现象并存,引起学界众多纷争,对我国是否进入刘易斯拐点存在研究分歧。本文通过对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定量分析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个因素,探寻转移背后蕴藏的重大理论和政策意义,为政府有效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科学的政策建议。本文论述的逻辑结构主要是:结合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历史背景,通过对国内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回顾与总结,对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进行研究。同时结合我国二元经济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特征,分析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众多的情况下,我国出现用工荒的现实矛盾,并由此展开本文论述。本文借鉴吸收国内外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理论,结合我国当前国情,构建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分析框架,分析我国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和趋势,找到影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部动因和外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成果。本文通过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对“用工荒”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当前不存在所谓的“刘易斯拐点”。本文分为四个部分进行分析:(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理论研究。此部分运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典理论进行回顾,通过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突破了已有理论的假设前提,出现更为复杂的特征。(2)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动因与因素研究。此部分对我国现阶段的劳动力转移现状进行研究。首先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研究我国以政府为主导的工业化战略模式下劳动力转移;然后,运用实证的方法对现阶段我国劳动力转移的土地制约、工资制约、住房制约和发展制约等新变化进行分析;第三,通过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得出当前影响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症结在于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结构的扭曲,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力和拉力消失,同时劳动力市场结构失衡,大量低人力资本积累的劳动力与高技能劳动力的稀缺并存,就业结构失衡,企业发展模式低端等问题。同时其他因素例如权利的丧失、制度公平的丧失、经济势差缩小、转移的成本收入制约等也是重要外部影响。研究发现影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变量为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结构、城市工资水平、人力资本积累、制度环境等。(3)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比较研究。通过比较分析方法的运用,研究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发现成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无不与工业化、城市化关联。尽管各国发展历程不同,但它们都通过创造劳动力转移所需条件和环境,成功实现了转移目标,这些都成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启示和经验。(4)现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研究。本部分通过定量和定量的分析,对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变量进行政策建议。结合实证研究的结果得出:必须保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工业化、城市化同步进行。改革农村土地制度,优化农民收入结构;适时实现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升级;优化劳动力市场结构,优化就业结构,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此外,加大农村转移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加强教育和就业培训;提升政府管理水平,改革社会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