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山区包括怀柔、密云、平谷、延庆、昌平、门头沟、房山等7个山区(县)的83个山区和半山区乡镇,面积1.04万平方公里,占北京市人口总数的14%。受自然条件、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因素的制约,经济发展处于比较低的状态。但山区有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它是北京市的上风上水地区,构成了对平原的生态屏障。同时,山区也是资源富集区,是生物多样性、景观资源和文化保护的重点地区,是北京水源涵养地,是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保证地。依据生态系统的良好发展也给山区经济带来新的机遇,即沟域经济,沟域经济的发展为北京找到一条保护生态与增收相统一、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点线面成片的区域性经济发展的路子。北京山区依托生态环境发展经济,如旅游产业及相关产业链发展。与区域发展相适应,依靠自身优势,形成互动,推动山区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理论和扩散理论主要体现在增长极理论中,要充分发挥现有的各种优势产业,来带动相关其它产业的发展,最后提升整体经济发展战略。同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要遵循其发展规律,发展循环经济,可持续经济。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经济发展论,特别是适合山区经济发展的相关模式。从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区域发展等角度对北京山区经济发展进行分析,结合相应理论,如增长极、循环经济理论、创意农业新论、制度创新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通过SWOT分析法找出其发展优势和不足,对北京山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