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寿所著《三国志》世称嘉史,以“质直”见称,简练为长,但是由于陈寿取材审慎,意在简洁,故而也造成《三国志》“失之简略,时有脱漏”。南朝刘宋的裴松之奉宋文帝之命,以“众色成文,兼采为味”为宗旨对《三国志》作注。《三国志》裴松之注是我国史传著作中的一种独特现象,不同于之前仅以训释文辞音义、名物制度、地理典故等为注释内容的注史方式,它以补阙、备异、惩妄、论辩为注史体例,从诸多史书中选取大量材料补充《三国志》的不足,开创了以史注史的方法。书成之后,宋文帝大加赞赏,称之“不朽”。
受《史记》史传文学传统的影响和南朝时期文风的熏陶,裴松之在作《三国志》注时,注重选取善于叙事写人、辞藻精美,富于文采的史料,具有了一些文学特征,使《三国志》裴松之注与《三国志》产生了某种分离的现象,并且有向文学作品方向发展的趋势,对小说发展历史尤其是《三国演义》有着深远影响。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长篇历史小说,它最终由罗贯中加工润色完成。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罗贯中本《三国演义》……凡首尾九十七年(184-280)事实,皆排比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间亦仍采小说,又加推演而作之”。由此可知,《三国志》裴松之注是《三国演义》形成的重要史料来源。由于《三国志》裴松之注所具有的独特性,研究它与《三国演义》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三国志》裴松之注的成书过程。主要讲述裴松之生平与其注《三国志》的缘起以及作注的宗旨和体例。通过该部分的叙述,我们可以了解到裴松之《三国志》注形成的原因及其独特性。第二部分为《三国志》裴松之注与《三国演义》对比研究。分三个方面:一是对《三国志》裴松之注与《三国演义》对比原因、标准、数量等方面的综述;二是对《三国演义》借鉴《三国志》裴松之注的方式进行详细的分析;三是对《三国志》裴松之注与《三国演义》相似处的引书种类及主要类型进行分析。通过该部分的对比分析,可以了解到《三国志》裴松之注是如何被《三国演义》借鉴的。第三部分为分析《三国志》裴松之注对《三国演义》的影响。通过对裴松之生平及其《三国志》注的成书的叙述、对二者的比较分析,揭示出《三国志》裴松之注对《三国演义》在思想倾向、艺术风格、人物塑造、情节描写及语言风格上的影响,并探讨《三国志》裴松之注对《三国演义》的可商榷之处及未尽优势。这种文本比较的个案的研究,也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研究同类型的文学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