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啃老”现象的伦理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nini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啃老族,又称尼特族,尼特族是NEET在台湾的译音,最早使用于英国,之后渐渐的使用在其他国家;它是指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族群[9]。在英国,尼特族指的是16~34岁年轻族群;在日本,则指的是15~34岁年轻族群。目前我国的“啃老族”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一代,年龄在20岁至30岁之间。他们从小备受家长疼爱,适应环境能力较弱,成年后,不能完全自立,仍然依靠父母以维持自身生存发展。他们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他们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当代的啃老族已经不再是个人问题,而是上升成了社会级的现象。随着市场竞争的愈发激烈,就业压力的进一步加大,使得相当一部分的年轻放弃了独立生存的想法,转而投向父母的怀抱,依赖他们的经济支持而继续生活。啃老的现象并不是中国独有的,在世界各地都存在有这样的一批人,啃老族冲击着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也给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负担,而在这社会现象的背后成因又是多元化的,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个人因素都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改善当前的啃老现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在对古今中外傍老现象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来界定当代中国“啃老族”,提出新环境,新形势下的啃老族特点,通过环境背景的不同研究啃老族反映的不同问题,分析当代中国“啃老族”的特点,根据其特点研究方法及对策,对啃老现象进入了一定的分析和探讨。
其他文献
在神性论问题上,基督教和道教虽有相同之处,更有区别之点,具体表现为一神论与多神论、人神异质和神性分享论与人神同质同形和互化论等区别。这些区别规约了它们各自的思维方
DIY手刻橡皮图章是21世纪初期形成的一种新兴艺术形式,具有后现代主义、大众艺术、艺术符号三重叠的艺术属性,是现代艺术多元化发展的产物。综合设计艺术学、艺术符号学和社会
<正>2006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的《父辈的旗帜》与《硫磺岛家书》相继上映。两部影片均以硫磺岛战役作为背景,不同的是它们分别从美军与日军的角度出发。能够站在战争中
"活法"说是中国古典诗学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命题,最先提出"活法"说的是北宋西昆体诗人胡宿,至吕本中"活法"说得到更为系统的阐释。这中间,苏轼的一系列主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采用SPAD-502叶绿素仪与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了杨树叶片的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建立SPAD值与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的线性函数、乘幂函数、指数函数及对数函数的拟合方程,
震惊世界的"江亚轮"特大海难,多年来一直是件历史悬案。1948年,败局已定的国民党政府将大批人员、财物运往台湾。12月3日下午,满载物资和4000多名乘客的"江亚轮"缓缓驶离上海
社会变迁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教育是社会变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科书是这种变迁具体的、集中的文本体现。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建国六十年以来中学语文教科
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全球糖尿病的患病率急剧升高,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杀手。在刚刚闭幕的第十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上
对生命的探索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道教对"长生久视"的努力,基督教对"永生"的追求,既是人类对生命永恒的无限向往,也是对生命的终极关怀。道教是世界上少有的重视人的现实生命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涉足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等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目前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仍面临着融资困难等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