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探讨瘤周隔离带对射频消融术所致乳腺癌裸鼠皮肤烧伤的保护作用,同时比较不同溶液及不同注射方式的保护作用的差异。材料与方法:第一阶段,探讨瘤周隔离带对射频消融术所致乳腺癌裸鼠皮肤烧伤的保护作用,同时比较不同溶液的保护作用的差异。45只5周龄SPF级雌性BALB/c裸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于每只裸鼠右前肢与背部交界处皮下注射人乳腺癌MCF-7细胞,建立MCF-7细胞的荷瘤裸鼠模型。待肿瘤生长至直径8~12 mm时,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15只。A组裸鼠于肿瘤周围注射生理盐水,形成瘤周隔离带,B组裸鼠于肿瘤周围注射5%葡萄糖,形成瘤周隔离带,C组裸鼠未注射任何溶液,未形成瘤周隔离带。然后对3组裸鼠行彩超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术。术前记录3组裸鼠体质量及肿瘤体积;术中记录3组裸鼠射频消融时间;术后测量3组裸鼠皮肤烧伤的创面面积、创面温度及创面愈合时间,并记录3组裸鼠存活情况,计算各组裸鼠存活率。第二阶段,比较不同注射方式的保护作用的差异。将30只荷瘤裸鼠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一次性注射5ml生理盐水形成瘤周隔离带,乙组先行注射1ml生理盐水,然后连接注射泵,术中按照1mL/min泵速持续注射生理盐水。同样记录以上数据,除此之外,记录两组RFA术前、术后隔离带厚度。结果:1、A、B、C三组裸鼠体质量、肿瘤体积和射频消融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射频消融术后,A、B、C三组裸鼠存活率分别为73.3%(11/15)、80.0%(12/15)、53.3%(8/15)。A、B两组裸鼠存活率均较C组高,(p<0.05),其中A、B组间裸鼠存活率无明显差异,(p>0.05)。A、B组裸鼠皮肤创面面积显著小于C组,创面温度显著低于C组,创面愈合时间显著短于C组(p<0.05),而A、B组间裸鼠的皮肤创面面积、创面温度、创面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3、甲乙两组裸鼠体质量、肿瘤体积和射频消融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射频消融术后,甲组和乙组裸鼠存活率分别为73.3%(11/15)、100.0%(15/15),甲组存活率显著低于乙组(p<0.05)。甲组裸鼠皮肤创面面积显著大于乙组,创面温度显著高于乙组,创面愈合时间显著长于乙组(p<0.05)。RFA术前甲组与乙组的隔离带厚度有明显差异(p<0.05),RFA术后甲组与乙组隔离带厚度有明显差异(p<0.05)。甲组隔离带厚度于术后明显减小(p<0.05),乙组隔离带厚度于术中保持稳定(p>0.05)。结论:1、对乳腺癌裸鼠行射频消融治疗时,建立瘤周隔离带能够起到皮肤保护作用,而生理盐水与5%葡萄糖的保护作用无明显差异。2、采用持续泵入的方式较一次性注射的方式,皮肤保护的作用更佳,效果更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