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政院是西方代议制度在中国最早尝试的全国性议事机关,它的创设,使清王朝的宪政改革深化到最高层次,推动中国政治和政治制度近代化不断发展。而资政院第一次年会的召开议事,不仅是当时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更是我国数千年以来没有行过的盛典,“开千古未有之创局”,对清廷政局变动、社会时局变迁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从历史发展辨证的角度出发,结合法理学和政治学研究方法,通过对资政院创立和年会筹备的分析叙述,重点考察年会的议事、议案、议员及其反响,力图全面真实地反映这段历史的本来面目,以求能够达到对第一次年会作出比较客观公正评价。年会1910年10月3日召开,1911年1月11日闭会,历时100天。在议长、副议长主持之下,除分股、分科会议外,共召开正式的议事大会39次,广大议员依据院章、议事细则及分股办事细则的基本精神,履行资政院职能,行使参政议政权力,就议案进行提议、倡议、审查、讨论、表决。特别是宪政、法典、预算等议案,引起议员普遍关注,并成为会议期间争论的焦点。不管执行情况如何,会议期间还是议决通过了一大批议案,虽然有些议案提而未议,议而未决。在年会的议事方面,本文对议事日程作了较为全面阐述,其每次会议的开会日期、开会时间、散会时间、议员人数及议事内容等都作了具体考察;在议案方面,除对每一议案的名称、来源、审查股员、结果等进行考证外,着重对重大议案进行分类介绍;在议员方面,主要侧重在议员姓名、来源、座次、分股、表现及其代表人物等说明叙述上。在叙述过程中穿插一些评论看法,其中也间或有个人一些见解以及与前人在某一问题上不一致的观点,如清廷既想宪政改革,又不愿主动放弃权柄,开放民权,自始至终摆脱不了贯穿在预备立宪过程中的权力纠葛;资政院在筹建过程中,其性质和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资政院第一次年会召开是清末宪政改革的高峰,是近代中国努力朝着世界民主政治潮流迈进的重要标志;钦选议员在年会中起到重要作用;清朝政府对有些议案作出的努力值得肯定,对有些议案作出的让步也有难言的苦衷;从1901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较之于民主共和,君主立宪思潮基本上处在时代的主流等。年会让人多少能够感受到其所具有的西方议会的一些特征,其会议程序、议事规则、议员分股、议案表决、内部组织及纪律处分等,几乎均与近代西方议会相同。但资政院还不拥有完全独立的立法、监督权,从法理上来说,它只是一个初级混合型议会,具有过渡性质。作为在老大中国的首次出现,年会也暴露出很多的缺点与不足,即便如此,年会在揭露专制、推进民主、促进法制、传播宪政思想、增强爱国救亡的民族意识,加快政治和政治制度近代化进程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符合中国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趋向,年会也因之倍受各方广泛关注,其影响和意义大大超出了年会召开的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