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具有独特的性质特点和一定的功能价值。“会音巴雅尔”亦称“睦邻节”,意为相聚的节日,是查干哈达村最为重要的节庆之一。它所秉承的“邻里关爱、团结互助、共创和谐”的理念,在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让查干哈达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成为该地区村民团结凝聚的意识根基和情感纽带。新世纪以来,该节日又与构建和谐社会相关联,营造友爱和谐的村屯邻里气氛,为传承弘扬民族文化,推进文明素质教育,维护乡村社会和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查干哈达村独有的“会音巴雅尔”节日为题,从民族学视角,采用田野调查、口述史与文献研究等方法,对“会音巴雅尔”进行了全面的描述。这对蒙古族地区节日庆典研究提供一个可参考的个案。论文第一章对田野点的历史和地域背景做了介绍;第二章结合口述史及文献研究,探索“会音巴雅尔”的形成,并对“会音巴雅尔”的演变过程进行了阐述;第三章对“会音巴雅尔”的组织形式和仪式活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第四章则在尝试运用功能主义理论,对“会音巴雅尔”的特征、存续基础、当代作用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本文的主要观点是:查干哈达“会音巴雅尔”诞生于200多年前,是在民间自发形成的村屯文化形态。它较为完整并集中地映射了蒙古贞人落地生根后,自成聚落,自我组织起来的生产生活形态和社会意识情态。藏传佛教在蒙古贞地区的迅猛发展大力助推了这一民间事物的成熟发育。这一民间村屯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其倡导的和谐向善理念及其独有的仪式表现形态。在新时期和谐社会建设大环境中,“会音巴雅尔”作为一项具有典型意义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巨大的传承和开发价值。“会音巴雅尔”的传承意义体现在:文化特征浓厚的地域性、多种文化元素的交融性以及与时俱进的变异性等方面。从形成到至今,得益于其作为民众的心灵慰藉,同时又是调节社会关系的“纽带”,得到政府的鼓励与引导,并在学者的研究和媒体的大力宣传之下,“会音巴雅尔”得以存续至今仍旧鲜活如初。“会音巴雅尔”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乡村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