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在历史资料调研收集、湿地普查、基础资料统计分析、现场实验观测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广州城市化进程中湿地的演变及广州市老城区的湿地格局现状。选择了广州市5处不同类型的湿地,对其周边环境进行了气温、相对湿度及风速的实地监测,初步分析了湿地周边的环境小气候效应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同时对广州市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广州市湿地格局发生着较快的演变过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广州是一座水城,千百年来,广州出现了沧海桑田的变化。珠江古时为“海"今为江;古时河涌今为暗渠;古时湖泊、沼泽现今均消失。同时据老城区湿地斑块格局分析,广州市各老城区的湿地斑块数量较多、湿地斑块间的距离都比较大,湿地的破碎化程度较大。表明广州在城市化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进程中,由于土地资源有限,湿地被人为侵占的状况突出。
城市湿地对附近的温度、相对湿度、风速有显著的影响。(1)距水体越近环境小气候效应越强。温度随着与水体的距离的增大而升高,湿度变化规律与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反,随着与水体距离的增大而降低。水体边观测点与距湿地200 m观测点的温度相差约1℃,相对湿度相差约2﹪。风速变化规律不是十分明显,总的来说,近水体观测点全年的平均风速比远水体观测点大。(2)湿地小气候的日变化情况是:9时所测的日平均温度的最低值,从9时后温度迅速上升,13时为全日平均温度的最高值,随后温度开始缓慢下降。湿度变化规律与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反,9时出现最高值,从9时后湿度迅速下降,13时为全日平均温度的最低值。风速变化没有规律,全天风速变化不大。(3)湖泊的小气候效应比河流的小气候效应大。在全年的6次测定中,相邻两地的东山湖与珠江(二沙岛段),表现出较大的小气候效应差异。东山湖的温度均比珠江(二沙岛段)低0.5~1℃,相对湿度上升约2﹪~3﹪。(4)水体环境小气候效应与周围的建筑布局密切相关。流花湖公园周围分布着较为密集的高层建筑,改变了空气自然流动状况,影响水体在自然环境状态下的小气候效应。(5)较大的水体面积与合理绿化结构结合更有利于河流及水体环境效应的发挥。在实测期间,筲箕窝水库的小气候效应显著,均比其他几个测点温度低1~3℃。相对湿度高于其他测点6﹪左右。(6)水体在暖热的春夏季比环境背景值较低的冬季具有更加明显的人体舒适度效应。广州市湿地每年可产生的经济价值为9198740.40万元。其中污染物净化价值4163427.25万元,调节小气候价值1232696.25万元,维持生物多样性价值27033.98万元,蓄水防灾功能价值2890826.88万元,供水功能价值194191.68万元,休闲娱乐功能价值615000.00万元,文化科研价值53021.16万元,景观美学价值22543.20万元。其中污染物净化功能价值、蓄水防灾功能价值与调节小气候功能价值尤为突出,将近占总价值的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