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黎贡山白尾梢虹雉生态研究

来源 :西南林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j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濒危动物进行有效的保护,需要掌握它们的现状、生物学特性和环境对它的影响。白尾梢虹雉(Lophophorus sclateri)隶属鸡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虹雉属(Lophophorus),是典型的高山雉种,数量稀少,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CITES将其列入附录I。其基础性研究资料及其缺乏,对于濒危物种的就地保护或人工繁殖的开展极为不利。基于白尾梢虹雉研究资料的空白,有必要对其生态学各主要方面进行研究。研究地点位于云南省腾冲县界头乡大塘、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具体位于高黎贡山南段主峰大脑子西坡茨竹河(25°41’~25°42’N, 98°44’~98°46’E)。这一区域位于高黎贡山主脉中南部西坡,地处腾冲、泸水两县交界地带,是高黎贡山保护区腾冲片区的核心区域。2000年8月及2001年3-4月在高黎贡山对白尾梢虹雉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预研,大致熟悉白尾梢虹雉的习性,并弄清与血雉和红腹角雉的活动痕迹区分特征,包括粪便、足迹和取食痕迹。正式研究始于2001年12月,2004年6月结束,包括2个冬季研究时段和3个春季研究时段,野外工作达300多天。白尾梢虹雉觅食行为和取食植物以直接观察为主,设置利用样方和对照样方检验白尾梢虹雉对取食地的选择,生态因子选用生境类型、海拔和箭竹密度。繁殖行为和鸣声录制均采用传统方法。由于白尾梢虹雉在繁殖季节活动范围小而且比较固定,而鸣叫声大,野外研究营地位于海拔3525m的山脊附近,地势开阔,听声效果好,因此采用全天监听的方法对虹雉的鸣叫节律进行研究。2002年和2003年冬季对白尾梢虹雉的越冬习性进行研究。个体观察记录运动方式(飞行和行走)及运动方向(上行和下行),并从早晚飞行路线推测其夜宿位置。设置样带和样方对活动痕迹取样,以研究生境利用和偏好。结果表明白尾梢虹雉远距离位置移动主要有飞行和地面行走两种方式,从上而下主要采用飞行方式,而向上则为行走,这是能耗最小化的行为适应;越冬群体对海拔有一定的选择,2003冬季的群体明显比2002冬季群体所处海拔低,粪粒分布的峰值带相差约400 m,与降雪时间有关;夜宿地多位于沟谷两侧地形陡峭的地方,岩石边或低矮的枝条上最为常见,坡度大、郁闭度高为其特征,是减少体表散热、节省能量消耗的一种策略;近沟谷带是白尾梢虹雉活动最频繁的地带,主要是受水源和食物的影响。目前观察到白尾梢虹雉在高山草甸、高山亚高山箭竹林和亚高山针叶林3种类型的生境中觅食。观察记录到取食植物有尼泊尔绿绒蒿(Meconopsis napaulensis)等13种。白尾梢虹雉偏好于在高海拔的草甸或裸地、沙沟取食,这是因为草甸上草本繁盛,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对接受宫腔镜手术的患者使用丙泊酚、右美托咪定联合小剂量的氯胺酮进行全身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无锡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02例接受宫腔镜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学术界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展开了很多探索。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地方政府的激烈竞争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了获得政治
第八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CIMT 2003)将于2003年4月16日至22日,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这次展会是在党的十六大召开后,举国上下齐心协力,共同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