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血栓形成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是仅次于恶性肿瘤本身引起患者死亡的第2位原因。恶性肿瘤患者合并血栓形成,不仅增加治疗难度,而且降低患者生存质量及减少生存期,因此恶性肿瘤与血栓性疾病的相关性引起临床的广泛关注。某些特定类型的肿瘤,如原发性脑肿瘤、胰腺癌、卵巢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及非小细胞肺癌合并血栓形成的风险较高。此外,多种原因所致静脉血流淤滞、抗肿瘤药物及孕激素类药物治疗也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血栓形成参与了肿瘤的进展、血管生成和转移等机制,抗凝治疗不仅能有效的治疗血栓,而且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目前认为,对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不但能影响患者的预后,而且能提高生活质量。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52例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的特点和预后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05-2008年收治的52例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并收集同期不伴有血栓性疾病的49例恶性肿瘤患者为对照,回顾性分析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的特点和预后关系。利用SPSS16.0软件,采用Logistic回归对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评估。实验室检查结果各组数据用x±s表示,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采用Kaplan-Meier分析法对病例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生存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病例组52例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38例,其中局限在腘静脉以下者13例,上肢静脉血栓形成者4例,肺栓塞者7例,脑栓塞者3例。诊断方法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血管超声、肺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及头CT、磁共振检查等影像学结果。治疗方法主要是以抗凝为主的综合治疗,52例患者中,28例治愈,13例好转,总有效率为78.85%,半数以上患者在积极治疗后3天内起效。52例患者中,28例患者在肿瘤确诊2个月内并发血栓性疾病。用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感染、手术、输血及地塞米松的应用等方面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病例组和对照组患者一年生存率分别是43.65%和54.36%,两年生存率分别是12.47%和24.68%。结论:1.恶性肿瘤合并感染、手术、输血及地塞米松的应用等因素时易并发血栓形成,且在肿瘤确诊2个月内发生率较高;2.恶性肿瘤并发血栓形成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超声显像、CTA等影像学检查结果;3.及早发现,正确诊断,积极予以抗凝为主的综合治疗,有效率可达70%以上;4.恶性肿瘤并发血栓形成患者较未合并血栓形成患者预后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