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储能系统的发展是推动能源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和保障,而锂电池储能是其中最具优势的储能技术,广泛应用于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和消费电子产品等系统中。适宜的温度和较小的温差是确保其高性能使用和长寿命工作的前提,因此开发高效的电池热管理系统(BTMS)尤为重要。针对单体500Ah大容量软包锂离子电池,本文选用相变微胶囊材料与扁平热管的组合,验证BTMS效果,期望降低电池的最大温升,提升单体电池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储能系统的发展是推动能源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和保障,而锂电池储能是其中最具优势的储能技术,广泛应用于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和消费电子产品等系统中。适宜的温度和较小的温差是确保其高性能使用和长寿命工作的前提,因此开发高效的电池热管理系统(BTMS)尤为重要。针对单体500Ah大容量软包锂离子电池,本文选用相变微胶囊材料与扁平热管的组合,验证BTMS效果,期望降低电池的最大温升,提升单体电池与三串联电池间的温度均匀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搭建单体大容量锂离子电池性能实验平台,掌握锂电池的基本参数与温升特性,建立锂电池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倍率下的欧姆阻值与极化阻值数学关系,计算出由可逆热与不可逆热组成的电池总产热。其次,通过实验验证了基于相变材料与热管组合的BTMS散热效果,对于高放电倍率,增加相变材料厚度可以降低温升与温差,且厚度越厚的效果越明显,10mm相变材料可以降低1C放电倍率下电池主体温升4.2℃;加入热管可以进一步降低电池主体的温升0.5℃,降低温差2.7℃。并且通过对比实验得到了性能最优的BTMS配置方式。通过实验验证了在连续六次1C大倍率充放电循环时BTMS散热效果,结果表明,添加BTMS后,单片电池最大温度可以由43℃稳定在37.5℃以下,最大温差由8℃稳定在3.5℃以下,三串联电池最大温升降低6℃,温差维持6℃以下并且延长了三串联电池安全工作时长。构建了锂电池热电耦合的瞬态仿真模型,通过与实验数据对比,验证了BTMS在连续大倍率充放电循环时的有效性,在连续充放电结束时,三串联电池最上层电池最大温度由59.3℃降低到51.73℃,中心电池最大温度由62.5℃降低到了 50.70℃,三串联电池之间的最大温度差由3.2℃,降低到1.03℃,提升了温度均匀性。最后,分析了相变温度对BTMS的影响,较高的相变温度较晚相变,会使电池的温度维持高位,较低的相变温度可以提前控温,但高温区域的会提早完全熔化而无法吸收相变潜热,使温升和温差逐渐增大,35℃的相变温度较适合1C连续充放电。
其他文献
近年来,光伏、储能等新能源电源的装机占比逐年提升,直流负荷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直流配电网受到了广泛关注。电力电子变压器具有高功率密度、多电压端口、电气隔离、控制策略灵活等特性,成为了直流配电网的核心组成部分,用于友好消纳分布式光伏等新能源电源,向直流负荷供给电能。受环境和现有技术限制,光伏等新能源电源的输出功率存在随机性和间歇性,直流配电网需配置一定容量的储能设备保证电能质量。当直流线路发生故障时,
在全面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进程,加快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加强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综合解决包括资源-能源可供性、环境-生态和谐性与市场综合竞争力在内的可持续发展重大集成性命题,促进电力行业和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面临重大需求和显著意义。本文基于数据驱动的方法对火电厂锅炉燃烧建模和优化。通过对电厂历史运行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建立锅炉关键变量与目标变量(锅炉效率和NOx排放)之间关系模型,并在此模
随着风电装机容量和渗透率的不断提高,接入电网的迫切需求与电网有限的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当风电发电量过高而电力系统难以消纳时,会产生严重的弃风问题。氢能作为引领绿色革命的主体,近年来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负荷的低谷时期利用风电制氢,可以有效缓解弃风问题。由于受到技术和材料的限制,目前制氢技术的效率普遍偏低,制氢的经济性较差,导致风电制氢的成本增加。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围绕计及制氢效率
随着“3060”双碳目标的提出,风能作为一种分布广、储量丰富、绿色环保可再生的新能源,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我国的风电机组装机容量和风力发电量迅猛增加。然而因为风力发电机组的工作环境恶劣、工况复杂,其机组部件容易出现故障,导致风电机组运行经济性下降甚至停机。风电齿轮箱作为风力发电机组传动系统的核心部件,始终工作在重载、高强度的条件下,其故障比率在风机故障中占比极高。因此对风电机组齿轮箱进行早期故障
法院在履行判决中确定履行期限时享有司法裁量权,但因该事项涉及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关系协调问题,又因行政程序法规则的空缺,给法院的司法裁量带来挑战,相关司法实践亦未给出明晰的确定思路。对此,发圣公司案判决揭示了裁量确定履行期限的多层次规则:首先,法定期限应被视为确定履行期限之基准;其次,无法定期限时,可参照《行政诉讼法》第47条设置的两个月的期限;最后,可结合当事人合法权益保护的及时性和行政机关履职的可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基于患者心电图(ECG)实现心律失常的自动分类在医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深度学习模型在心律失常辅助诊断领域取得初步成功,但大多数模型在提供优秀准确率的同时由于缺乏结果的可解释性而难以实际应用。本文利用所谓的事后可解释性,通过对训练过程中产生的结果进行可视化,暗示模型学到了哪些知识,从而为研究人员提供有用的信息。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双层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包含图片和文本的多模态数据开始广泛出现在各种社交平台上。这些数据为情感分析提供了全新视角,多模态情感的自动分析与理解开始受到学术界关注。但目前社交媒体图文情感分析研究大多关注单一图文对,忽略了社交帖子中可能涉及多幅图片的事实。此外,现有情感分析方法未能充分考虑文本和图像中的关键辅助信息。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从文本和图文两方面展开情感分析研究工作。首先,针对现有中文图文
由于人工读表效率低下且成本高,利用机器视觉技术实现远程抄表已成为新的趋势。然而,实际应用场景中采集的仪表图像往往会因光照、背景、尺度、成像视角、表盘样式不同等因素给仪表读数识别带来巨大的挑战。本文以众多数显式仪表中较为常用的段码液晶仪表为研究对象,针对现有读数识别方法存在的问题,研究多干扰环境下基于深度学习的鲁棒识别算法。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CRAFT-CRNN模型的段
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一系列新型铁掺杂UIO-66纳米材料(xFe-UIO-66),并进行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N2吸附脱附等温线等表征及用于水中盐酸四环素(TCH)吸附。通过静态吸附实验,考察了Fe掺杂量、pH、反应温度、吸附剂添加量等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Fe∶Zr= 0.8∶1(摩尔比)时(0.8Fe-UIO-66),在TCH初始浓度为20mg/
图像超分辨率重建旨在将低分辨率图像恢复成相对应的高分辨率图像,在公共安全、医疗影像等领域应用广泛,一直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深度学习的不断发展,基于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GAN)的算法在该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吸引了学者的广泛关注。这类算法生成的图像具有细节逼真、清晰自然的特点,但由于标准的GAN结构只是在像素域对图像进行判别,缺乏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