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金融体制经过不断改革与创新,农村金融机构已初具规模,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大大下降,不良贷款余额居高不下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缓解。然而,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状况仍令人担忧,这大大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于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的能力。
本文认为农村金融机构大量不良贷款存在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原因。本文在分析宏观因素的同时,深度挖掘农村金融机构在内部制度、流程、产品、管理、信贷文化等原因,通过实证分析影响因素、影响程度,并针对所存在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本文先是对国内外不良贷款理论进行了阐述,再又将国内外有关理论文献进行了详细说明,并在归类整理的基础上提出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形成的理论依据。
本文采用2006年一季度到2010年四季度国内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数据,对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总体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进行比较。
在总体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特点,利用大量样本数据(2009年6月截面数据),采用Probit模型,选用客户性质、业务种类、贷款额度、贷款期限、贷款投向、执行利率、担保方式、计息方式、还款方式等9个变量,验证每一变量对四级不良贷款的影响方式和程度。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贷款期限、利率与不良贷款正相关,贷款额度与不良贷款负相关,担保方式、计息方式和还款方式对不良贷款影响程度显著。
在总量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不良贷款形成的相关因素,通过具体的不良案例分析,深度挖掘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形成的制度、流程、产品、管理和信贷文化的原因,并针对每一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