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急促、胸壁凹陷、呼气性喘鸣等。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完全清楚,研究认为可能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功能及病毒感染等有密切关系,是感染和变态反应所共同参与的临床综合征。同时发生的缺氧、二氧化碳潴留、脓毒血症及某些免疫机制导致机体代谢及各器官功能发生损伤,包括心肌细胞、肝细胞的损伤,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及脑细胞肿胀变性甚至坏死等。毛细支气管炎严重影响了婴幼儿的身心健康,对婴幼儿时期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阻碍,同时也造成了家庭负担。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如果家族中有明确的过敏史或哮喘病史的患儿,患毛细支气管炎后,儿童时期进一步发展为哮喘的可能性显著增加,有确诊的过敏性疾病或特应性体质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以后发展为哮喘的机率也明显升高,如果其父母有毛细支气管炎病史或哮喘病史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3岁内发生反复喘息性疾病的可能性更大。目的深入探讨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及治疗经验,进一步提高对毛细支气管炎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材料和方法整理和收集2011年1月--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内科住院治疗的153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资料,从发病年龄、发病季节、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方法、治疗药物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X2检验对统计学数据进行检验,以a=0.05为检验水准。结果153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中男122例,女31例,男女之比为3.9:1;年龄1月-2岁,1岁以内145例(94.8%)。临床表现均有咳嗽、喘息,发热59例(38.6%),呼吸困难24例(15.7%),肺部听诊可闻及呼气相哮鸣音153例(100%),可闻及湿啰音62例(40.5%)。合并肺外损害41例(26.8%)。实验室检查:153例中送检痰培养52例,阳性22例(42.3%)。查心肌酶79例,异常28例(35.4%);查肝功能76例,肝功能异常27例(35.5%)。影像学检查:114例摄胸部正位片,83例示肺纹理增粗,16例可见点片状影,15例示胸廓饱满,两肺野透过度增高;39例查胸部CT,31例肺纹理增粗,4例可见点片状影,4例可见肺野透光度增高,其中6例作气道重建,均未见明显异常。治疗情况:实验室检查提示无细菌感染的33例,给予止咳化痰、平喘等对症治疗;痰培养结果阳性及实验室检查存在明显细菌感染指标的120例,给予抗菌药物应用;心肌酶异常的28例加用维生素C或磷酸肌酸钠注射液静脉滴注。肝功能异常27例加用保肝药物静脉滴注。转归:治愈出院133例,好转出院20例。结论1.抗菌药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仅应用于实验室检查存在明显细菌感染指标的患儿;2. MP-IgM检查可作为毛细支气管炎的常规检查项目;3.肥胖儿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生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