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沙湾(20°22′~20°31′N,109°55′~110°1′E)位于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半岛西南部,该湾以其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成为我国马氏珠母贝(“南珠”)的主要产区之一。近年来,养殖户们先后引入了养殖周期短、见效快的网箱鱼类养殖和墨西哥湾扇贝养殖,至此流沙湾出现了网箱养殖、扇贝吊养和珍珠贝养殖并存的格局。2007年~2008年的自然灾害更使南珠产业陷入低谷,传统的南珠养殖户们大量转入网箱养鱼行业,在内湾和内外湾交汇处增设大量网箱,导致内外湾水体交换能力减弱,水质恶化盛行,养殖疾病爆发已成常态。有鉴于此,对流沙湾不同区域水质环境进行监测,并对监测结果提出相应的缓解措施,以恢复南珠养殖的优势地位。于2012年5月、8月、11月和2013年1月,分别对流沙湾各区域进行水质、浮游生物和表层沉积物的采样和监测,并运用相关污染指数评价法对各因子监测结果进行评价和分析,同时运用冗余分析(RAD)法分析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主要结果如下:1流沙湾现有养殖格局对区域表层水质环境的影响为了研究流沙湾不同养殖区域的养殖活动对周边水环境的影响,于2012年5月至2013年1月对流沙湾现有养殖海区进行了4个航次的水质状况调查,获取了表层水中的溶解氧(DO)、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亚硝氮(NO2-N)、可溶性磷酸盐(DIP)和化学需氧量(COD)等数据,并对其分布特征展开分析,运用水环境质量评价指数(P)法和海水有机污染评价指数(A)法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春季P>1,表明水质状态较差;夏季、秋季和冬季P值介于0.7-1之间,水质状态较好。春季、夏季和冬季的A>4,有机污染严重,表明水质较差,秋季A值介于3-4之间,水质较好。磷是全年主要的限制因子。在空间上,内湾养殖区污染最严重,外湾养殖区处于中等污染状态。2流沙湾鱼贝养殖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于2012年5月-2013年1月对流沙湾个采样区域浮游植物进行了周年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4次航海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32属91种。其中硅藻为优势类群,共25属,79种,占到总数的86.8%;甲藻4属9种;蓝藻2属2种;绿藻1属1种。浮游植物丰度变化为64.9×104~418.5×104ind/m3,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为该湾全年优势种。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显示,流沙湾海域已经处于轻度污染状态。运用冗余分析(RAD)法分析环境因子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TP、NO3-N、TN、PO4-P和TN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结论认为浮游植物的多样性具有显著性的季节变化,这与变化的环境因子有很好的相关性。3流沙湾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及群落结构特征的时空变化分别于2012年5月、8月、11月和2013年1月,对流沙湾各养殖区进行浮游动物周年航海调查。结果表明,4次调查共采集到浮游动物64种,在多季节均出现的优势种为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和长尾幼体(Macruran larva),各季节优势种差异明显。外湾非养殖区浮游动物年均丰度(150.3ind/m3)远大于内湾养殖区(14.5ind/m3)。冬季多样性指数(H′=2.61)和均匀度(J=0.84)均高于其它季节。RDA分析表明,流沙湾浮游动物受到水温(WT)和氮(N)等因子的影响,群落结构季节性变化较大。4流沙湾表层沉积物中碳、氮、磷的分布特征和污染评价2012年5月至2013年1月间,每季度在不同养殖区域区采集沉积物和水质样品,测定沉积物的总氮(TN)、总有机碳(TOC)和总磷(TP)含量,以及底层水溶氧(DO)和水温(T),结合水动力分析,研究其表层沉积物中富营养物质碳、氮、磷的分布特征和受污染程度。结果表明:流沙湾的物理地形决定了湾内流场水流缓慢、内外湾之间水交换过程缓慢的固有特征。底层水DO含量自春季开始逐步升高。内湾养殖区的底层水DO均值低于外湾。表层沉积物TOC和TP含量没有明显季节差异,但TN含量在春、夏季明显高于秋、冬季。养殖区的TOC、TN含量均显著高于非养殖区,且以内湾养殖区最高,其TP空间差异不显著。流沙湾表层沉积物TOC年平均有机碳污染指数为1.29,TN污染指数达2.98,而TP污染指数仅为0.92,表明该海域已受到中等水平的氮污染和低水平的有机碳污染,且现有养殖格局加速了养殖区的富营养物质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