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检验中国这样一个处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大国的对外贸易,是否是按照基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理论进行的,首先,是认清现状的需要;其次,研究新形势下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性是贸易实践发展的需要;再次,如何对待和运用比较优势理论也是贸易战略的基础;因此,这种检验既是对以往改革进程的一种衡量,也是今后制定贸易战略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这方面的研究,国外主要集中在对H-O理论的不断丰富完善以及取不同的样本对其进行实证检验,实证检验部分不同学者根据不同的数据及相异的计量方法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国内的研究则主要侧重于理论分析。本文吸收了以前研究的一些优点,并在克服了其不足的基础上将对H-O理论在中国外贸中的适用性进行经验检验,整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时间为维度,检验一国国内的要素积累与出口商品中体现的要素是否呈一定的相关关系;第二步则进行更为精细的检验:基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理论即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eckscher-Ohlinhypothesis简称H-O理论)指出一国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该国丰裕要素密集型产品,进口稀缺要素密集型产品。据此推理,本文首先进行纵向检验,就中国而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劳动和资本存量的相对量有了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否反映在了进出口商品的种类和数量上;另一方面,进行横向比较,在把所有要素分为资本、人力资本和非熟练劳动力这三类的情况下,中国与其贸易伙伴国之间,哪国是某一要素的相对丰裕国,该国就应是密集使用这一要素的产品的出口国,另一国为进口国;进一步,在中国的所有贸易伙伴国中,对某一种要素而言,哪国这种要素的丰裕程度最甚,密集使用这一要素的产品在该国对中国出口的产品中所占比例也应最大,这种理论上的推理是否能被贸易实践所验证?本文拟从以上两个角度设计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论证实中国的外贸大体上是遵循基于要素禀赋的H-O理论的,出口产品遵循得比较好而进口遵循H-O理论的程度要弱一些。这与中国的外贸实际是一致的,本文的实证结论能很好地解释中国加工贸易占比很大,欧美对华技术禁运等现象。最后本文针对这一结论提出了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