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洲发展银行(ADB)2000年提出了著名的“三叉理论”(the three-pronged theory),其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世界银行在2005年建言中国应改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征信体系是现代金融体系运行的基石,是信贷市场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和政府部门都认识到建立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农村征信体系的重要性。从微观上讲,建立农村征信体系既是农村金融机构防范风险和提高为“三农”融资效率的需要,也是解决农户融资难的有效手段。从宏观上来讲,建立农村征信体系是实现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亦是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和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的核心内容。但是,纵观目前我国农村征信体系建设的进程,无论是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实际农户征信活动的实施方面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当前,学术界迫切需要一系列农户信用基础理论研究作为支持,而实践中也迫切需要更新一批滞后的农户信用评价技术,使得理论作为实践的基石,同时,实践论证、并不断升级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就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选择对农户的金融信用行为进行分析,结合目前学术界现有的对于农户金融信用的评价观点,选择结构方程对农户的金融信用行为进行实证检验,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本文的第一部分主要进行农户金融信用行为的理论分析。这部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农户金融信用行为的内涵界定与特征。从农户的信用品质、信用意愿与信用能力三个方面来界定其内涵。从信用的人格性、财产性、信息性、层次性和时空性等五个特性来研究农户信用行为的特殊性。(2)研究农户金融信用行为发生的环境分析,包括经济环境、道德环境、文化环境及制度基础等。(3)在农户金融信用风险表现的基础上,通过对农户的生存基础判断、农户品质判断,从农户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角度分析影响农户金融信用行为的影响因素。第二部分主要进行机理研究--中国农户金融信用行为的演变与形成机理研究。这部分的研究内容有:(1)基于历史视角,分别从传统社会、过渡时期和市场经济社会等三个维度来考察中国农户金融信用行为的渊源、发展与演变,重点考察过渡时期农户金融信用行为。(2)研究农户与正规金融机构的信用行为和农户与非正规金融的信用行为及其信用机制的差异。(3)从机会主义与交易成本的视角,基于信用机制三种类型(长期交易形成的双边信用范式、第三方保障的俱乐部范式和匿名社会的法律保障范式)来分析农户金融信用行为的形成机理。(4)分析金融制度缺失、金融市场分割和不同金融金融市场的信用识别、信用成本、信用风险与市场价格变动对农户金融信用行为的影响。第三部分主要根据前面两个章节的理论假设进行AMOS结构方程的模型操作。主要分为模型的设计、识别、拟合、修正几个小节,并最后针对模型结果进行解释,得出模型结论:当农户品质、农户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同时作用于农户金融信用行为时,农户品质和农户的还款能力对农户的金融信用行为具有较强的正关联性,尤其是农户品质,对农户还款能力还具有超过同倍的正向影响作用。模型的实证检验结果大部分满足原假设条件,达到了较好的预期效果。第四部分主要针对第三章得出的模型结论,结合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的状况,提出构建农户金融信用行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意见,并根据理论与实证模型的分析结果,对完善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