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心雕龙》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领域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从文体学的角度看,《文心雕龙》花费一半的篇幅对古代文体进行了非常详细而系统的论述,是古代文体学的典范之作。但是,由于近代受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些文体如章、表、铭、诔等,被看做是“非文学”常常被现代学者所忽略,“杂文”便是其中的一个。现代学者对古代“杂文”的研究常常以现代杂文为出发点和参照,造成古代“杂文”的研究因为失去当时历史的语境而显出一定的偏颇。“杂文”是古代文体分类中一个重要而且特殊的一个文体类别,它不像诗、赋、铭、诔等文体是文人自觉的一种创作,而是后世结集、进行评论的过程中为了收集那些无法归入传统文体中的文章而设置的一个文类,明清时候更多的称之为“杂著”。“杂文”并不是一个收集驳杂文章的文体“大杂烩”,而有其自己的标准;“杂文”也并不是像今人所言是一种具有社会批判性质的战斗文体,而是一种不自觉的创作、自觉的分类。在古代“杂文”发展的历程中,刘勰对“杂文”的论述是最充分最系统的一个,他专门在《文心雕龙》中列出单篇《杂文》进行详尽的论述。本文以《文心雕龙·杂文》的文本为依据,对“杂文”的文笔归属等问题进行辨析,并从刘勰的论述出发,结合具体文学作品和当时的历史环境,对刘勰“杂文”所包含的对问、七、连珠三个主要文体以及篇末所提及的典、诰、誓、问等十六个文体进行了详细的考释,总结出刘勰的“对问”论、“七”论和“连珠”论。进而提炼出刘勰对于“杂文”的看法和态度,即刘勰的“杂文”观。刘勰认为“杂文”主要特征是“文章之枝派,暇豫之末造”,是相对于经典文体(即“正脉”)的边缘化文体,但是也具有一定的劝诫作用。刘勰的“杂文”观和整个《文心雕龙》的思想是一致的,体现了刘勰对现实文风的深切关注。刘勰的“杂文”观对后世的影响更多是现实批判精神和对文体研究的方法论意义上,这些奠定了刘勰《文心雕龙》的重要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