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慢性病已经逐步取代传染性疾病成为影响和威胁人类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据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我国城乡慢性病患病率达到33.1%,慢性病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死亡数已占据总死亡人数的85%,同时给社会、家庭和患者造成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也在不断地加深。据2002年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全球1/3以上的死亡可归因于吸烟、酗酒、滥用药品、缺乏运动、不合理饮食等多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WHO在2005年发布的研究报告《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中也明确指出,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锻炼、吸烟酗酒等健康危险行为是导致慢性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原因,这也能够说明个体可以通过干预生活方式的途径减少或推迟慢性病的发生,从而维持和提高健康水平、降低疾病负担。因此,这就需要个体对自身的健康状况负责,主要表现在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从根本上预防慢性病的发生、降低发病率。当然,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需要人们健康知识和健康意识的提高,但是单纯依靠健康教育的方式来改变居民的生活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健康素养概念的提出就显得极为重要,它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策略。这主要是因为,健康素养作为预测人群健康水平的重要因子,很大程度上能够弥补健康教育在改变个体健康生活方式方面的不足,尤其体现在个体获取、理解和利用基本健康信息做出正确健康决策能力的提高。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对健康素养与居民生活方式的相关性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首先,在系统地梳理健康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发展进程、理论内涵、评估方法以及健康素养与健康关系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健康行为改变理论、健康素养与健康产出的关系模型为理沦依据,构建和提出了健康素养对居民健康生活方式影响的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然后,利用专家咨询法和预调研的方法建立健康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测量量表以确定研究变量的选择,在此基础上以南京市马群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开展实证研究,运用SPSS19.0软件对健康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分析与检验,并通过LISREL软件对本研究中的初始理论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健康素养对居民健康生活方式有着直接的正相关影响,且影响程度较为显著。最后,本文结合实证分析的研究结论,从健康素养水平提升的角度对社区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具体来说,可以从加强政府、社区、个人对居民健康素养的重视程度、重点发挥知识性和行为性健康素养在居民健康生活方式中的作用、开展健康素养监测与评估工作这三个方面来切实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最终从根本上促进其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与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