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型浮游动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小型浮游动物摄食活动对于理解环境变化对浮游生物群落和食物链能量流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别于2017年7月-8月和2018年6月-7月在南海北部,2017年8月-9月和2018年8月-9月在西北太平洋邻近区域,以及2018年3-4月在台湾海峡,采用稀释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同时运用流式细胞技术(FCM)和流式影像仪(FlowCam),研究了夏季南海北部以及邻近的西北太平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小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生态。论文重点探究小型浮游动物摄食率和浮游植物不同类群生长率的空间变化以及小型浮游动物的摄食选择性;同时探讨了春季浙闽沿岸流影响下,台湾海峡不同区域的小型浮游动物摄食生态特征。主要结果如下:在夏季南海北部表层,原绿球藻和聚球藻在海盆区和吕宋海峡附近占绝对的优势地位;在垂直方向上,随着深度的增加,聚球藻对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贡献逐层递减;而定鞭藻-8型、青绿藻的相对丰度则随深度逐层递增。在西北太平洋低纬度地区的表层,聚球藻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中都占绝对的优势地位,与原绿球藻一起贡献超过80%的总叶绿素口;在亲潮影响区域表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低纬度区域有显著的差异,定鞭藻-8型和青绿藻相对丰度有显著的提高;在DCM层,亲潮影响区域的甲藻的相对丰度相较于低纬度区域有显著的提高。在沿岸流影响下的春季台湾海峡,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呈显著的空间演变,硅藻在锋面影响区域内占绝对优势,其次是隐藻、青绿藻和定鞭藻-8型;而在锋面外侧,聚球藻和原绿球藻的优势地位更加的明显。小型浮游动物摄食率的空间变化:在表层,小型浮游动物平均摄食率在夏季南海北部(0.93±0.49 d-1)、西北太平洋低纬度区域(0.71±0.41 d-1)、亲潮影响区域(0.93±0.34 d-1)和春季台湾海峡(0.75±0.66 d-1)均无显著差异。在DCM层,这四个区域的小型浮游动物摄食率也均无显著差异(夏季南海北部:0.17±0.16 d-1;西北太平洋低纬度区域:0.15±0.19 d-1;亲潮影响区域:0.31±0.23 d-1;春季台湾海峡:0.34±0.35 d-1)。浮游植物平均生长率:在表层,夏季亲潮影响区域(1.27±0.47 d-1)和春季台湾海峡(0.92±0.51 d-1)的浮游植物平均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夏季的南海北部(0.71±0.66 d-1)和西北太平洋(0.71±0.64 d-1)(p<0.01)。在DCM,浮游植物生长率在四个区域分别为:夏季南海北部(0.17±0.16 d-1)、西北太平洋低纬度区域(0.15±0.19 d-1)、亲潮影响区域(0.31±0.23 d-1)和春季台湾海峡(0.34±0.35 d-1)。小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和浮游植物生长率在表层均显著高于DCM层(p<0.01,p<0.01)。夏季南海北部和西北太平洋邻近区域,浮游植物生长率和小型浮游动物摄食率在表层和垂直剖面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p<0.01,p<0.01)。这指示了小型浮游动物对饵料具有快速反应的能力,浮游植物的生长率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小型浮游动物摄食率随浮游植物生长率降低而降低。在夏季南海北部和西北太平洋邻近区域,原绿球藻、聚球藻的生长率和被摄食率在表层和垂直剖面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p<0.01,p<0.01);而超微型真核浮游植物在西北太平洋邻近区域无此现象。5种特征光合色素19 But、Fuco、19 Hex、Zea和Dv-Chl a的生长与被摄食的耦合、生长率之间的耦合在研究的几个海区和不同水层不尽相同。表层真核浮游植物特征色素19 But、Fuco、19 Hex表征的被摄食率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p<0.01),而原核浮游植物特征色素Zea和Dv-Chl a表征的被摄食率之间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p<0.01)。此现象在DCM层并不明显。基于南海北部的历史数据(n=94),表明:南海北部春季表层的浮游植物平均生长率显著高于夏季(p<0.05)和冬季(p<0.05),而与秋季无显著差异。小型浮游动物表层平均摄食率在四个季节均无显著差异。在西北太平洋亲潮影响区域的小型浮游动物摄食率在春季要显著高于低纬度区域,而在夏季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