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国新型城镇化浪潮推进的大背景下,湖北省作为我国中部地区中心城市,2010年的城镇化水平与我国的城镇化平均水平尚有差距。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湖北省76个县级行政单位中有1/3的县市长期名列国家级贫困县榜单,这些山区县土地总规模占湖北省省域面积的40%,其平均城镇化水平为27.6%,滞后了湖北省城镇化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因此,促进大量贫困山区县的城镇化发展对湖北省城镇化区域整体水平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的主体内容主要分成四大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充分的田野调查和文献调查和数学统计分析相结合,对24个县进行面上发展现状和的总体把握,再对几个典型县进行深入研究。从城镇化水平格局、三次产业发展格局、城镇体系格局和人民生活水平四个维度阐述湖北省欠发达山区县城镇化水平现状特征。基于现状特征,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和SPSS相关性分析法相结合,定量测算出山区县现状城镇化水平的主要影响因子,然后推导出欠发达山区县城镇化现状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欠发达山区现状城镇化的主要问题是中心城市影响及比较利益驱动下的劳务惯性外流问题、产业均衡低质发展与山区特色资源富集的矛盾、乡县发展对交通依赖惯性与山区的交通短板的矛盾和山区生态保育与开发建设之间的矛盾。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针对人口流动、非农产业产业比重、交通条件与山区环境四大影响因子提出湖北省欠发达山区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主要有城乡比较优势下对人口的推拉力、产业经济主导力、政策制度助推力和生态资源的双向力。在四大力系的合力推动下下,笔者从人口如何转移、产业经济如何发展、城镇空间如何集聚、交通条件如何改善和资源环境如何协调五个维度提出山区县市应该走有序+融合+非均衡+畅通+绿色城镇化路径。城镇空间是城镇化得以进行的载体,县域城镇体系空间组织的优劣涉及城镇化路径策略实施效果的优劣。第四部分通过对县域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的梳理和地域空间结构调整,提出湖北省欠发达山区未来县域城镇体系空间组织的优化模式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从“廊道串珠型”到“鱼骨状复合生长型”、从“枝状无序蔓延型”到“指状集约生长型”以及从“星形圈层跳跃型”到“星月组团生长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