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不同于普通公立高校和民办高校的办学机构,蓬勃发展。项目与机构数量渐增、质量不断提升,制度日渐完善,社会认可度逐步提高。一部分中产阶层期望子女获得国际化的高等教育机会。基于此,青年学子不仅可以出国留学,也有部分选择了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本研究以西交利物浦大学为案例,通过260份有效问卷和12名学生访谈结果,主要考察了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学生的择校行为、择校过程及其影响因素。通过运用问卷法与访谈法进行田野调查,阐述了学生的群体特征及其内部差别,厘清了学生选择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影响因素,并解释了影响因素的成因。同时,本文分析了中产阶层的教育选择特征及其背后的资本代际传递与阶层流动意义,阐释了中产阶层择校行为对高等教育市场的配置功能,为学生择校的理性化与学校招生方案的优化提供了建议。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整体上,多数选择西交利物浦的学生来自中产阶层家庭,其家长具有良好的学历背景与较有声望的职业。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大多拥有较好的教育条件,且成绩位于中上等。学生及其家长之间的教育互动温和而理性。但不同背景的群体之间也存在差别,不同性别、学业成绩和高中层次的学生所看重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第二,学生在选择高校类型时,主要受到来自“出国(境)留学”与“普通公立大学”的推力和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自身优势带来的拉力的共同影响。“出国(境)留学”的主要推力为经济成本高、申请难度大、家庭对学生跨文化适应力与自控能力的不信任,以及放弃高考的机会成本较大。“普通公立大学”的主要推力是高考分数不足、缺乏国际化的校园氛围和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外合作办学的拉力源自于其高度国际化的特征,为学生提供了与海外留学相仿的培养环境。第三,学生在选择特定机构时,受到个人因素与机构因素的交互影响,形成了学校条件、官方信息渠道、重要他人信息渠道、城市环境、中方高校水平、外方高校水平、国内发展意向和家庭意愿八个主要的影响因素。学生选择具体机构的影响因素也呈现出了一些特征。在个人因素中,最重要影响因素为客观入学条件,其次为满足生涯规划,在决策时家庭决策力量强于个人,在信息传播上,官方渠道的招生信息力量大于人际传播。学校因素方面,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学校和城市环境,中方母体高校声誉和知名度对学生选择的影响作用大于外方,学校自身的环境氛围对学生的吸引作用大于学校制度安排的吸引力。第四,中产阶层家庭的择校行为是理性且主动的,理性的一面体现在他们把高等教育视作一种投资,择校的过程实际是收益率核算的过程,主动的一面体现在他们积极利用手中资本进行文化再生产,帮助子女实现阶层流动。此外,中产阶层的择校需求和行为具有市场配置功能,国际化的教育需求促进了国际化高等教育的供给增加,差异化的需求带来了国际化教育市场的细分。第五,学生可以将学校类型的选择决策前置至高考之前,在择校之时更多地关注目标机构的人才培养质量细节。高校在招生时可以规划招生信息发布渠道与信息内容,精准发布招生信息,提高招生效率。但是,最重要的吸引优质生源的方式,还是切实提高自身声誉与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