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探讨益阳方言存现句的句法特征并试图对具有施事格的非作格动作动词在普通话及益阳方言存现结构中的不对称用法作出合理解释,从而为存现动词的非宾格假设提供更进一步的事实依据。 比较于现代汉语的存现结构,益阳方言的存现结构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Agentive manner of motion verbs(“施事性”运动方式动词)不能与“Locative Phrase+V+‘着’+NP”类存现句共现。因此普通话中合乎语法的存现句“路上跑着一辆车”和“水里游着一条鱼”等在益阳方言中不合语法。地道的益阳人常把这类句子说成“一辆车在路上跑”和“一条鱼在水里游”。作为现代汉语的一支,是什么导致了益阳方言的存现结构如此不同于普通话? 根据Levin&Rappaport-Hovav1995所提出的词汇论元变换假设,本文主张现代汉语存现结构跟英语相似,其动词也仅限于非宾格动词,某些非作格动词,更确切的说,某些具有施事性的运动方式动词能与存现结构共现的主要原因在于这类动词在进入句法操作前都经历了某种词汇规则,该规则的主要作用即是改变此类动词的论元结构,使之变成非宾格动词。然而,益阳方言中,这类具有施事性的运动方式动词却不能与“Locative Phrase+V+‘着’+NP”类存现结构共现,即使实施这种词汇规则的所有条件具备,这类动词的论元结构也无法经由这一词汇规则而转换为非宾格动词的论元结构,以满足存现结构的要求。为什么这类动词的用法在益阳方言与普通话的存现结构中会有如此显著的差异?在对益阳方言存现句与普通话的存现句作了细致的比较研究之后,我们发现“着”的语义特征是导致这种词汇规则不起作用的主要原因。普通话里“着”集动态和静态的语义特征于一体,而益阳方言中这种动态和静态却分别由不同的体标记词表示:“餐,住”表示[+持续+动态-静态]的语义特征;“哒,起”则表示[+持续-动态+静态]。我们进一步指出就是这种语义特征的分化阻碍了这种词汇规则把非作格性的运动方式动词转换成为非宾格动词。从而对益阳方言中“施事性”的运动方式动词不能与存现结构共现,生成象“水里游着一条鱼”之类的存现句做出了合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