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调查安钢企业社区2010年口腔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包括口腔健康的知识、态度、行为和以企业社区口腔保健服务的实施情况),通过收集、整理2000年的基线数据,比较10年前后安钢社区口腔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的变化,为企业社区进一步制定适宜的口腔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并对我国开展企业社区口腔保健服务提供可借鉴方法。研究内容及方法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对象中参加口腔健康检查的样本均采用WHO推荐的捷径调查法进行抽样,调查对象为具有代表性的指数年龄组的人群(5、12、15、65~74岁)。其中12岁组需为当地出生并成长者(指出生至6岁未离开过当地);5、12、15岁组人群以幼儿园、学校或者居民楼为单位,随机抽取4所幼儿园、3所小学、1所中学、10栋单元楼。对选定幼儿园中5岁儿童、小学12岁学生、初中15岁学生及居民楼中年龄在65~74岁的居民进行随机抽样,确定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及口腔相关检查,了解安钢社区居民口腔疾病流行情况及KAP的基本情况。口腔健康检查主要包括龋齿、牙周疾病、氟牙症的患者及需要治疗情况,口腔卫生状况及戴义齿和义齿需要治疗情况;口腔健康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口腔保健知识、口腔保健态度、口腔卫生行为、饮食习惯等,其中5岁年龄组询问其家长。收集2000年11月~2010年11月期间安钢社区口腔卫生保健服务措施及其实施情况,了解安钢社区口腔卫生服务政策、干预措施等情况。采用Epidata3.1完成资料录入和核对,利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的描述和分析。结果共计调查安钢社区的常住居民1604人,其中5岁组127人,12岁组523人,15岁组714人,65~74岁年龄组240人。有效调查问卷1602份,有效率为99.9%。安钢社区2010年5岁组乳牙患龋率为62.7%,12、15、65~74岁组的恒牙患龋率分别为34.0%、28.2%和56.5%。5岁组乳牙龋均为2.01±2.07,12、15、65~74岁年龄组的恒牙龋均分别为0.76±1.30、0.57±1.09、1.87±2.54个。龋补填充比分别为13.0%、15.6%、22.8%和17.6%。65~74岁年龄组人群中,7人牙齿全部缺失,占2.9%。2010年口腔健康调查结果与2000年比较,5岁组儿童乳牙患龋率降低了14.9%,龋均降低2.55个,龋补充填比提高1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2岁组恒牙患龋率降低了11.80%,龋均降低0.31个,龋补充填比提高了14.4%,除龋均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5岁组患龋率降低8.0%(P<0.05),龋补充填比提高20.8%(P<0.01);65~74岁组恒牙患龋率降低7.8%,龋均降低0.14个,龋补充填比提高4.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失牙数降低了2.2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0年123名5岁组儿童家长中,有104名儿童家长听说过含氟牙膏,占84.6%。5岁儿童家长对口腔保健态度的正性认同水平均较高,在90.7%-100.0%之间;12岁组青少年“牙菌斑’的正确概念”知晓率和“听说过含氟牙膏”知晓率均分别为23.0%和36.4%,正性认同水平均高于90%,每天刷牙1次及以上的有464人,占89.7%;通过家长途径获取口腔保健知识的比例最高,占19.0%;15岁组青少年口腔保健知识知晓率均高于55%,但“牙菌斑’的正确概念”知晓率最低,为28.9%。2010年口腔健康知识、态度、行为与2000年比较,12和15岁组“刷牙时牙龈出血不正常”与“定期口腔检查非常必要”知识知晓率2010年高于2000年,每天刷牙1次及以上者2010年高于2000年(P<0.01);65~74岁年龄组人群口腔卫生行为比较显示,每天刷牙1次及以上者2010年高于2000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使用牙线频率、1年内到医院看牙病频率、使用含氟牙膏2010年与2000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目前安钢社区居民不同年龄组的口腔健康情况均有了改善,乳牙(或恒牙)患龋率和龋均降低,龋补充填比增加;平均失牙数与2000年的基线数据比较有降低;但是有少数指标未达到2000年规划中的目标。安钢企业社区将社区口腔卫生服务纳入到慢病综合防治体系后采取的一系列的干预措施,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口腔保健服务,口腔健康相关的知识、态度、行为改善是显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