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不断扩大的“双顺差”→“资本项目逆差+经常项目顺差”这一国际收支格局变化路径。与此同时,2012年之后,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高增长+双顺差”的情况已不复存在。在这种新常态经济的背景下,分析影响国际收支格局形成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厘清其对长期经济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Thirlwall(1979)提出的“国际收支约束下的经济增长模型”(Balance-of-Payments-Constrained Growth Model,即BPCG模型),分析该模型对我国实际情况的适用性,并给出国际收支约束下达到经济适度增长的若干政策建议。由Thirlwall(1979)提出的传统的BPCG模型表明一国在国际收支约束下的经济增长同该国的出口增长率呈正相关,同时同该国的进口的收入需求弹性呈负相关。因此在国际收支约束下,一国的经济增长由以下两条途径实现:其一,保持高的出口增长率。其二,改善进口的收入弹性。Pasinetti(1981,1993)将生产结构和整体经济增长的联系纳入了一个多部门的分析框架中,并结合Thirlwall的BPCG理论,将分析范围扩展到了开放经济中,提出了结构化经济动态法的BPCG模型。该模型表明一国经济的人均增长率同出口增长率呈正相关,同进出口收入弹性相关,而进出口部门收入弹性由各个部门的弹性和其在总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加权得到。在国际收支约束下,经济增长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实现:即在保持较高出口增长率的同时,进一步调整优化进出口的结构。通过实证,BPCG模型基本适用于我国的国际收支与经济增长状况。同时基于BPCG模型的基本形式表明,出口、资本流入以及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影响。而基于结构化经济动态法的BPCG模型的理论及实证结果证明,在国际收支约束下,一国经济增长的变化可以通过进出口结构的改变实现。在理论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作者给出在新常态经济中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下的经济适度增长的政策建议:依靠出口补贴以及“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扩大出口;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进口替代、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我国进出口结构调整;积极与经济大国进行宏观经济政策的协作。以往研究中国经济增长问题主要从供给或需求的视角,本文的创新之处是从国际收支约束的视角以及结构动态的视角来分析中国经济增长。在实证上,我国现有的文献都是基于传统的BPCG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而本文将基于结构化经济动态法的BPCG模型进行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