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急性痛风性关节炎(AGA)发病的昼夜时间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注射用蜂毒对AGA大鼠动物模型的时间治疗学及其可能机制,为临床择时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纳入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100例,其中男性98例,女性2例,年龄(37.05±17.83岁),病程(1天~16年),初发15例,复发85例。记录所有受试者急性痛风发作的昼夜时间及相关信息:(1)最近一次痛风急性发作的昼夜时间,根据中医学“一日分四时”理论将一天分为上午、下午、前半夜和后半夜;(2)血沉、血尿酸、尿PH值、肾功能、血脂等。2选取SD大鼠64只,明暗(L:D=12:12)适应1周后,随机分为蜂毒8AM治疗组、蜂毒8PM治疗组、秋水仙碱8AM组、秋水仙碱8PM组、模型8AM组、模型8PM组、空白8AM组、空白8PM组。秋水仙碱组灌胃给药剂量为0.8mg/kg·d,空白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7天。蜂毒皮下注射剂量为0.25mg/只,于造模前1h皮下注射给药,每天1次,连续给药3天。第5天进行造模,各组末次给药后1h于大鼠踝关节注射尿酸钠,建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空白组踝关节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分别于造模前及造模后1h、4h、8h、24h、48h采用足趾容积测量仪测量大鼠足趾容积,计算踝关节肿胀率。造模48h处死大鼠,腹主动脉取血,ELISA法检测血清IL-6、TNF-α、IL-1β的含量。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处理。结果1按照“一日分四时”划分时间段,100例痛风患者痛风急性发作的时间分布为上午17人(17%),下午18人(18%),前半夜20人(20%),后半夜45人(45%),后半夜是痛风急性发作的高峰时间段;如按照阴阳昼夜时间段分析,则急性痛风发作夜间多于白天,夜晚发作率占65%。2通过线性回归得出:按照“一日分四时”分析痛风急性发作的不同时间段与年龄、血沉、尿素、血肌酐、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尿PH等无差异(P>0.05),但与患者的血尿酸水平、胆固醇水平、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有差异,具体表现为:前夜、后夜的尿酸水平高于下午(P<0.05),上午的尿酸水平与下午的尿酸水平无差异(P>0.05);上午的胆固醇水平、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下午(P<0.05),后夜的胆固醇水平、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下午(P<0.05),前夜的胆固醇水平、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下午的胆固醇水平、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无差异(P>0.05)。按照阴阳昼夜时间分析,则昼夜发作时间与血尿酸水平的变化具有相关性(P<0.05),夜间发作者的血尿酸水平更高。3实验研究显示,造模后1h各组踝关节肿胀率无差异;于造模第4h、8h、24h、48h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秋水仙碱组和蜂毒组关节肿胀率显著升高(P<0.01),但蜂毒治疗组和秋水仙碱治疗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造模48h后,蜂毒治疗组和秋水仙碱治疗组血清的TNF-α、IL-6、IL-1β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4造模4h、48h后蜂毒8PM组的踝关节肿胀率比蜂毒8AM组显著降低(P<0.01),造模8h、24h后蜂毒8PM组的踝关节肿胀率比蜂毒8AM组降低(P<0.05);蜂毒8AM治疗组与蜂毒8PM治疗组的TNF-α、IL-6水平差异显著(P<0.05),蜂毒8PM治疗组的TNF-α、IL-6水平更低;秋水仙碱8AM治疗组与秋水仙碱8PM治疗组TNF-α水平有差异(P<0.01),秋水仙碱8PM治疗组TNF-α水平显著降低。蜂毒8AM治疗组与蜂毒8PM治疗组的血清IL-1β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而秋水仙碱8AM治疗组与秋水仙碱8PM治疗组的血清IL-1β、IL-6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多于夜间发作,且后半夜居多,这种昼夜变化独立于年龄、病程、肾功能、血脂水平、血沉等风险因素,但夜间发作者的血尿酸水平更高。2注射用蜂毒对大鼠AGA具有明显防治作用,可以抑制模型大鼠的踝关节肿胀度,降低血清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且注射用蜂毒对AGA大鼠的作用显示出昼夜变化,蜂毒8PM治疗组的效果优于蜂毒8AM治疗组。该研究结果提示,夜间注射用蜂毒可能提高其防治痛风的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图4幅;表12个;参12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