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以颈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穴位触诊反应、穴位温度变化和穴位机械痛阈变化为观察指标,分析不同经络辨证分型的颈型颈椎病患者穴位敏化现象的表现形式、分布特征及敏化发生率,探索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现象的规律及其与经络辨证的相关性,为颈型颈椎病的经络辨证和治疗选穴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3例颈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患者疼痛部位与经络循行的关系进行经络辨证,分为督脉病型(43例),太阳经病型(36例),少阳经病型(35例)和阳明经病型(9例)4型。以文献规律挖掘结合临床用于颈型颈椎病治疗的常用穴为检测点,采用按压触诊的方法观察患者的穴位触诊反应,并借助Fotric226全平台热像仪和电子Von Frey测痛仪检测患者体表穴位温度和机械痛阈。采用Excel录入患者的基本信息及敏化信息检测结果,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录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现象的表现特征(1)颈型颈椎病患者健、患侧的穴位触诊敏感率、穴位温度值和穴位机械痛阈值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颈型颈椎病患者穴位热敏化发生率为8.54%~44.72%(平均热敏化率为27.61%),穴位痛敏化发生率为45.93%~80.89%(平均痛敏化率58.80%)。(3)颈型颈椎病患者热敏化率排名前三的穴位有风池、大椎、天髎;痛敏化率排名前三的穴位有肩外俞、风池、大椎。(4)颈型颈椎病患者经脉触诊敏感率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阳明经>少阳经>太阳经>太阴经>督脉(P<0.001);经脉热敏化率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督脉>少阳经>太阴经>阳明经>太阳经(P<0.001);经脉痛敏化率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阳明经>督脉>太阳经>少阳经>太阴经(P<0.001)。2.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现象与经络辨证的相关性(1)少阳经病型患者的肩井、天髎触诊敏感率及痛敏化率均显著高于其他证型患者(P<0.05);太阳经病型患者的天宗触诊敏感率及痛敏化率均显著高于其他证型患者(P<0.05)。(2)阳明经病型患者热敏化率排名前三的穴位为天髎、风池、肩井;督脉病型患者热敏化率排名前三的穴位为风池、天髎、大椎;少阳经病型患者热敏化率排名前三的穴位为风池、大椎、列缺;太阳经病型患者热敏化率排名前三的穴位为大椎、中渚、天髎。(3)太阳经病型患者机械痛敏化率排名前三的穴位依次是肩外俞、后溪、风池;阳明经病型患者机械痛敏化率排名前三的穴位是依次是肩外俞、手三里、大杼;督脉病型患者机械痛敏化率排名前三的穴位依次是大椎、肩外俞、风池;少阳经病型患者机械痛敏化率排名前三的穴位依次是肩外俞、风池、肩井。(4)无论哪条经脉患病,受试者督脉的穴位热敏化率均显著高于其他经脉(P<0.05);无论哪条经脉患病,受试者患病经脉的穴位机械痛敏化率均高于非患病经脉,差异多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颈型颈椎病状态下,患者健侧也会出现与患侧程度相当的穴位敏化现象,临床诊疗时要注重健、患侧同治。2.颈型颈椎病患者穴位痛敏化率高于穴位热敏化率,痛敏化可能是颈型颈椎病的优势敏化形式;颈型颈椎病患者热敏化率及痛敏化率均高的穴位是风池、大椎,为颈型颈椎病的优势敏化穴。3.痛敏穴可以辅助颈型颈椎病的经络辨证,其中肩井、天髎或许是诊断少阳经患病的特异性反应点;天宗或许是诊断太阳经患病的特异性反应点。4.颈型颈椎病的穴位敏化现象具有明显的循经分布特征。督脉可能是颈型颈椎病温度敏化的优势经脉,临床治疗时可优先选择督脉上的热敏穴;患病经脉可能是颈型颈椎病痛敏化的优势经脉,临床辨证治疗时可优先选择患病经脉的痛敏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