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红外眼动仪研究针刺治疗眼肌麻痹的急性效应(针刺前后1小时),探讨针刺急性效应与长期效应(间隔2-5天或更长时间前后数据的对比,反映的是这段时间内针刺的一个积累效应)之间的相关性,对针刺治疗眼肌麻痹的疗效作出客观评价,为眼肌麻痹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并探索针刺治疗眼肌麻痹的相关机理。方法:1.选取眼肌麻痹患者20例,分别在针刺前后记录眼动数据,分析对比针刺前后眼动数据,观察针刺急性效应,其中,20例患者中只有6例患者符合条件入选试验评估。并且将急性针刺数据和长期针刺数据做线性回归,观察针刺急性效应与长期效应间的相关性。2.治疗方法:采用传统针灸针刺治疗,依据病人病变眼肌不同选取不同的针刺穴位,但同一眼肌麻痹患者所选主要穴位相同。针刺前运用红外线眼动仪对眼肌麻痹患者进行眼动数据采集,针刺后又立即给予测量采集。应用红外线眼动仪对眼肌麻痹患者进行测量时,每次测量的时间根据患者成功次数而定,即successful number为120次(眼动仪能诱导眼球运动,其对眼球运动的康复治疗作用尚不明确,该次数是能避免其对眼球运动恢复的干扰且能更好的分析眼动数据的改变)。若同时患有其他并发症或伴发症,则予相应的治疗,如高血压降压、高血脂降血脂、高血糖降糖、甲状腺功能减退者改善其功能等。3.使用红外线眼动仪收集患者眼球运动功能数据,选择被试者单次扫视运动双眼的幅度差、峰速度差和时间差作为评估被试患者眼球运动功能的基本参数,其中幅度差和峰速度差又可以分为水平(X)和垂直(Y)两个分量,故每个被试者单次单方向总共有(1)X分量幅度差、(2)Y分量幅度差、(3)X分量峰速度差、(4)Y分量峰速度差和(5)时间差五个评价参数,选择每个方向记录20-30次扫视数据作为观察指标。结果:1.针刺急性效应:6例患者共收集60组急性针刺数据,分析数据发现针刺前后五项眼动指标均有显著变化的有3组,均没有显著变化的2组,有48组针刺前后至少有3项数据发生显著变化,有7组仅有1-2项数据发生显著变化。2.急性效应和长期效应的相关性:将60组急性针刺数据与16组长期针刺数据对比,发现一半的急性数据与长期数据有较好的正相关。结论:应用红外眼动仪研究针刺治疗眼肌麻痹的急性效应,发现运用针刺治疗眼肌麻痹患者其眼球运动功能发生显著变化,针刺治疗的急性效应与长期效应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