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随着人口红利的转移,劳动力曾拥有的量级优势和低价优势逐渐消失,人口红利已逐步转变为人才红利。如何基于人才红利来提升扶贫效果,已经成为了减贫脱贫的重要研究方向。某地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当地产业结构与减贫结果,其两两之间的直接相关性,常被结合不同年份和地域的数据进行静态研究,而同场景、时间段下三者之间的内在动态关联,则是在前人研究结论的基础之上可以更进一步的方向,也是研究上的蓝海领域,因此成为了本文的研究课题。当前恰逢“十年扶贫计划”实行完毕,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教育都是减贫政策的重点。本文所研究的时间跨度基本覆盖了十年扶贫计划,在计划实行期间,各特困地区所在省的产业结构、受教育程度、人均GDP受相关政策影响,相较其他自然变量,变化程度会更为突出,相互之间的效应也更能体现扶贫计划中相应政策对减贫的效用。本文从理论解释、现状调研、实证分析等角度,探讨了特困区所在省份受教育程度、产业结构和人均GDP之间的相互影响。在理论解释部分,主要介绍了受教育程度、产业结构、减贫等相关概念、理论综述,并对此三者两两之间作用机理进行了论述。就现状的论述,主要是对我国整体、连片特困区所在省和特困区的受教育程度、产业结构和扶贫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已有的减贫举措、减贫机构的概况和我国对困难地区的减贫历程进行了描述概括,最后从教育程度和产业结构两个方面对目前扶贫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实证分析方面,包括了详细的指标说明、模型选定和分析过程。首先对指标的选择思路和定义思路进行了说明,并介绍了数据来源以及数据获取对决定指标选择和研究对象的影响缘由。之后,对PVAR模型的选择思路和模型本身的特点优势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本文所用模型的构建作了详细说明。在实证分析节,详尽地分步介绍了整个实证研究从平稳性检验到滞后阶数的选定再到协整检验与差分,在结束了本研究的指标数据的前置整理准备、保障了面板数据的稳定可用后(由稳定性校验再度提供证明),通过使用PVAR模型下GMM估计、Granger检验、脉冲响应、方差分解等方法进行研究,实现了对特困区所在各省受教育程度、产业结构、人均GDP的动态作用机理的研究。基于分析研究结果,本文得出三点结论:第一,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对于人均GDP的影响正向且显著,并会促进产业结构向更高的产业系数迁移;第二,常见指标“产业结构优化率”已“过时”;第三,本文提出的新指标“产业系数”并非越富越高,其近年来高速提升的缘由尚待后续研究来揭晓。根据本文结论,对减贫工作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特别是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程度。政府应继续致力于提高当地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平均年限。第二,如希望完成产业结构的定向转型,以教育牵动产业。第三,在减贫措施上,建议将更多资源投向教育,无需刻意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减贫指标的单向提升,而是通过投资“人”,完成对当地经济、产业实力的可持续提升。以上建议的中心思想是,建议减贫工作不应再单纯着力在物质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的直接援助和直接指标提升,而是应该把重心放到当地人民和社会的关联性的发展上,推动人与社会的关联突破。此外,对地方数据统计方面,提出建议如下:在后续研究方面,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与产业结构的动态匹配,应当是减贫研究和工作的重要课题。建议各地在统计口径上尽可能保持一致,在各县域的教育相关统计指标上,追加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产业内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行业内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等指标,为更好地制定减贫、经济增长的政策提供数据依据。关于本文提出的新指标、受人均GDP负向影响显著且近期变化活跃的“产业系数”,希望其能够在后续对于产业结构的研究中被沿用和做进一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