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久以来,学者们都致力于研究理想状态下的语言使用现象。然而,松散的、虚假的语言使用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礼节性邀请是虚假言语行为的其中一种。在中国,礼节性邀请是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的一种交际策略。在礼节性邀请中,说话人向听话人发出了邀请,但其实际意图并不是希望听话人接受邀请,而是借此达到其他隐含的交际目的。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对礼节性邀请的系统研究不仅可以丰富这个课题,而且能够为促进人际交往和社会和谐提供启示。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我们搜集的各种语料,阐述和分析了汉语中的礼节性邀请这种文化现象。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汉语礼节性邀请进行质化和量化分析。文章首先对汉语中的礼节性邀请进行了明确定义,找出了真诚邀请和非真诚邀请的区别性特征。其次,本文在塞尔的适切条件下,分析了非真诚邀请如何在违反这些条件的情况下成功实施某种语言行为的。接着,文章分析了人们在发出邀请时为了使听话人能够辨别出他是非真诚性的而经常使用的六种策略以及实施这种礼节性邀请的语用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尽管男女大学生在礼节性邀请中显示出一些共性,但他们存在更多的差异。共性体现在:男女大学生都热衷“吃饭”这一话题;都经常对和自己有同等关系的人使用礼节性邀请,很少对权势高于自己的人使用礼节性邀请;发出礼节性邀请主要是出于礼貌。差异主要有:首先,女性学生礼节性邀请的话题更为广泛,并倾向于使用更为礼貌的词汇和表达;其次,女大学生出于同情和安慰发出的礼节性邀请较多,而男大学生用于控制对话的礼节性邀请较多;再次,女大学生对于社会变量更为敏感;最后,女大学生使用的礼节性邀请策略种类更多。这些差异显示女大学生在语言运用中拥有更多优势,在社会交往中表现的更为礼貌。本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研究,在理论层面上,实现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有益的补充,使言语行为理论更加完善;在实际应用上,帮助中国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异性交往,使外国留学生更好地习得汉语,增强汉语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