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床上治疗周围神经的长段缺损的"金标准"是自体神经移植修复,但是自体神经来源有限,并会在供体区域造成一定的功能障碍。目前。学者们关于周围神经缺损修复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肌桥、静脉管、可吸收材料导管等组织工程替代物的作用;二是研究应用同种异体、异种异体神经移植来进行修复,但存在免疫排斥反应。目前对于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都是在断端两侧均为整齐切口的实验室理想条件下进行的,并没有考虑临床上复杂的损伤情况。临床医师在处理周围神经损伤时经常碰到神经缺损过长或者断端不规则的神经损伤,如过度牵拉导致的马尾状周围神经损伤。这种情况下,直接吻合两个断端是无法实现的。针对此问题,本课题的重点研究方向是通过建立神经分束模型以研究被分束神经是否具有代偿整根神经功能的能力及促进轴突再生的能力,进而缩短被支配区域的去神经化的时间、减慢运动终板的萎缩速度。通过对本课题研究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可以对临床上复杂的神经损伤的修复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神经分束模型模拟临床上常见的不规则周围神经损伤,研究被分束神经对整根神经的功能的代偿能力。方法:1制备坐骨神经分束模型:30只雄性SD大鼠通过随机表法被随机分为三组:A组,B组及对照组(C组)。各组均按以下方法处理:将大鼠分别称重,称重按照体重用3%戊巴比妥钠溶液以30mg/mL的剂量行腹腔注射麻醉,随后等待3分钟后用镊子夹捏大鼠下肢,若无明显反应即表示麻醉成功,随后将大鼠固定于手术板上剃毛、碘伏反复消毒,在右股后外侧臀部至大腿行纵行切口,逐层切开皮肤、钝性分离肌肉、寻找并分离坐骨神经;1.1 A组:在梨状肌下缘1cm处将坐骨神经用显微手术器械切断,剥离近端神经外膜5mm,分离神经纤维,将1/2的神经纤维近端缝入附近的梨状肌,然后将plga膜修剪成11mmx10mm大小包裹于两神经断端,将剩余的1/2神经纤维置于plga膜上并保持与远端坐骨神经2mm的间距,分别将两端的外膜与plga膜缝合,并在plga膜外缘缝合数针使plga膜形成一个封闭的导管;1.2b组:方法同上,仅将25%的神经纤维置于plga膜上,余75%神经纤维折返缝入梨状肌;1.3c组:在梨状肌下缘1cm处将坐骨神经直接切断,后行直接行两断端的端端吻合术。2术后观测大鼠大概状况:于术后第2,4,6,8,10,12周时以足迹测量法进行坐骨神经指数的测定,于术后6,12周时于手术显微镜下观察三组大鼠的神经生长状况并行在体神经电生理测量,12周时行大体标本、肌肉湿重测量、免疫组化染色方面检测,并将三组进行比较。结果:1大体观察:手术30分钟后,三组大鼠均出现右后足下垂、右趾并拢等拖拽右后肢行走的瘫痪状态,用5ml注射器针头针刺三组大鼠的右足(趾),无足(趾)回缩动作及展爪反射。术后所有大鼠切口均顺利愈合,无感染或死亡,在实验中无脱失值。少量大鼠见足底溃疡,均在两周内愈合。术后早期所有大鼠右后肢运动笨拙、膝关节屈曲障碍。l2周时观察,a组大鼠膝关节屈曲障碍改善较明显、针刺反应灵敏,b组大鼠膝关节屈曲障碍改善一般、针刺反应弱于a组,而c组改善最差,针刺反应较迟钝。2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术后6周:c组神经缝合段可见神经瘤形成并与周围组织粘连,a组及b组折返缝入梨状肌的神经部分可见神经瘤形成,b组神经瘤体积大于a组,神经导管已开始降解吸收;12周:剪开a、b两组神经导管可见再生的神经纤维全部长入远端,但再生的神经纤维较近端更细,神经导管降解基本被吸收完毕且无明显粘连,神经连续性良好,c组可见神经瘤形成,再生轴突通过障碍。a、b两组的神经再生效果优于c组。3坐骨神经指数(sfi):于术后第2,4,6,8,10,12周时进行大鼠坐骨神经指数测量并比较:第2,4周时三组间两两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从第6周开始三组均呈现出逐渐好转的趋势,但a组表现出明显优于b组及c组的趋势(p<0.05),并且差距逐渐增大直至第12周,b组和c组间虽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b组的坐骨神经指数也于第6周呈现出优于c组的趋势,但至第12周,b组的数据稍差于c组。4肌肉湿重测量:术后12周处死大鼠,切开小腿后侧皮肤并仔细剥离皮肤、筋膜和肌肉,完整剥离三头肌后切取三头肌,在分析天平上称出每块肌肉的湿重并观察小腿三头肌萎缩情况,并按照如下公式计算:实验侧肌肉湿重与正常侧的百分比=实验侧肌肉重量/对侧肌肉重量。a组与b组、c组分别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b组与c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5神经电生理:三组大鼠的神经传导速度a组和b组均表现出了逐渐好转的趋势,而c组的传导速度第6周和第12周无明显差异,第6周三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a组数据明显优于其他两组,而这一现象也延伸到了第12周的数据上。6免疫组化染色:术后12周时,a组可见大量再生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纤维混合,施万细胞形态正常,包绕再生轴突形成有髓纤维,大多数髓鞘结构发育良好,呈同心圆板层样结构,少数为未完全闭合的不成熟髓鞘。b组及c组,再生神经纤维较稀疏,髓鞘发育较差。结论: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联合被分束神经对神经具有显著的促进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作用。为再续的进一步实验提供了良好确凿的实验数据,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临床上复杂的周围神经缺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实验研究是对神经分束理论的一个初步实验研究,利用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的多孔隙等优点,还能将促神经恢复的营养因子或药物注入其内,起到促进神经再生与功能恢复的作用,但还需在今后较长时间里不断研究并检测,为以后的临床研究提供可靠的医学数据,为再续的实验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