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1世纪前半叶,我国将迈入城市化全面加速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城市化水平是衡量地区现代化程度的关键指标,因此全国各省区都将之视为社会和经济发展进步的主要战略。结合我国国情,研究现阶段城市化进程中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能够帮助我们合理地解读我国的城市化现象,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政策,确保城市化进程的良性发展。 目前关于我国城市化影响因素的研究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总的来说,这些文献主要是从全国或特殊地区的角度,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多元线形回归模型等简单统计方法来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往往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鉴于此,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是,根据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事实,利用面板数据模型,从全国及区域两个层面,分析影响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各种因素;再结合城市与省区间的层次结构,以城市经济个体为微观研究对象构建多水平模型,分析这些因素是如何具体影响城市的健康发展的,以弥补现有研究在内容及方法上的不足。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分析了传统的东中西区域划分的不合理性,采用主成分聚类法按照城市化发展水平对各省区进行了区域划分,合理地体现了中国近年来在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区域差异问题。然后依据经典理论和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将中国的城市化视为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制度变迁、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投入等因素变化演进的结果,对2003-2009年间各省份及全国26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分别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和多水平模型,从全国、区域及城市自身三个层面综合分析21世纪以来影响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对比探讨了它们在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和城市中体现出的不同影响力,以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解释我国的城市化现象,并向相关的决策者提供一种更符合中国实情的思路。 研究结果表明,科学技术、基础设施水平等因素对城市化发展具有显著正向的拉动作用;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的相互促进关系是建立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会吸引人口更多地从其他产业迁移到第三产业,从农村迁移到城镇,进而提高城市化水平;目前我国城乡差距的存在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城市化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社会经济负效应,合理控制城乡差距才能引导城市化的良性发展;我国改革后的一系列倾斜性宏观经济政策,虽然在总体上提高了全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但也造成了区域差异的进一步扩大,在东部一些发达城市发展起来后,更应加大中西部的引导性政策制定,合理控制城乡差距,提高城市化水平;同时,在对外开放等区域资源禀赋差异的条件下,要促进城市的合理发展,更应该关注的是城市住房条件、教育建设等关乎人民生活质量等微观因素。这些结果都表明了在我国不应该人为地设定一个单一的城市化模式,而应该充分利用地区资源、市场力量,因地制宜、因城制宜地推进符合经济规律的城市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