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青文学从问世的那一刻起,便成为了诉说不已的话题。知青文学参与人数之多知青文学绵延时间之久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重要的文学现象之一。近年来知青题材电视的热映和知青文学创作呈现出的新的气象共同推动了研究界对知青文学的再思考。知青文学的出现是与中国当代上山下乡运动密切联系着的,知青作家群体创作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而言,毕竟是在文学(在本文中就是指小说)这一叙述形式中了留下了历史的痕迹,他们/她们是一个极权时代被放逐的一群,然而他们/她们又是以青春之身增添了那个年代狂乱的热度同时也祭献了那个年代。因此展现本身便是一份纪实,可是对于一段锲进了自身青春之真实甚至真诚的历史的荒诞的不忍与不言又把这种纪实改写为遮蔽甚至涂饰。本文试图切入这一文学抑或历史的迷雾,观察写作者——这-历史主要发声者/叙述者在叙述行程中的诸种-面相,进而一窥喧哗纷杂的叙述意图的见与不见。如何分析这一当代文学创作的重要关节,是一个切实的命题,它关联着一个不可抹去的历史创痛,它关乎着一群人的生命存在,更关系着一个文学现象的来路与去向,而后者迄今依然未能得到清晰的显影。因此本文认为知青作家的写作还远没有完成。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结合“文革”结束后国家政策的变动和文艺思潮的影响以及作家的亲身经历来探讨新时期知青作家创作心态的成因。第二部分从伤痕的言说、悲壮青春的吟唱和“归来者”的焦虑三个方面结合作品来探讨新时期“知青”身份的群体正名在文本中的呈现。第三部分也是从三个方面即知青历史的另类书写、远去乡村的另类书写和民族文化的寻根来解读新时期后期随着知青作家创作走向的分流以及知青题材作品的锐减来探讨这一时期知青作家创作心态在文本中的呈现。第四部分从历史的书写:纪实与遮蔽和在当代文学的脉络上:突围与虚蹈两方面来探讨知青文学的价值。结语部分通过上文对新时期知青作家创作心态的研究论证,进而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基于作家心态在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而且直接影响着艺术创作活动的实现以及艺术境界的生成,因此,从心态角度分析,我们有可能更好地把握知青文学的独特内涵和创作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