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汉语中的同义单双音节形容词,是存在于现代汉语词汇中的一类重要的词语。辨析清晰这类词语对于深入掌握汉语词汇系统,更好地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其中常用的并且辨析难度大的为含同一语素的单双音节词形容词,它们之间在语音、语法等多个方面都有异同。前辈学者对同义词汇进行了很多深入细致的研究,给与我很多的启发,是我们研究的基石。本文尝试在共时层面上在对现代汉语同义单双音节形容进行语法、词汇等方面的考察的基础上,通过替换实际语句的定量考察,思考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同义单双音节形容词问题。在同义单双音节词的判定上,即研究对象的确立上,大部分研究选取了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词汇,或将《现代汉语词典》中具有解释和被解释关系的同素同义单双音节词进行相对封闭的全方位的考察。且单双音节词为同语素词,即含同一语素的同义单双音节词(简称同素同义单双音节词),以词义为主要的判定依据,以《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参考基准。筛选出具有互释关系的188对单双音节同义形容词进行相对封闭的考察。同义词的认定方法概括地说,迄今为止,共提出三种即替换法、义素分析法、同形结合法,但没有一种被公认为是科学而完善的。(一)“替换”法。该方法指在某个给定的语言单位(常常是词组或句子)中,如果其中一个词可以被另外一个词或若干个词替换而不改变该语言单位的基本意义或所“指称的对象”,那么,这个词与用来替换的词便构成同义关系。(二)“义素分析”法,又叫“语义成分”(semantic component)分析法,这一方法,80年代开始运用于汉语同义词的分析。该方法“没有形式上的标志可资依凭,主观性的弊病依然难免”。(三)“同形结合”法。该方法最早是刘叔新(1980)提出来的,并在他此后的同义词分析中不断地使用。所谓“同形结合”法,按照刘叔新最新的说法是:“如果甲+丙和乙+丙指同样事物,那么,就可以确定甲和乙有同样的对象,互为同义词语……’,“同形结合”法可简述如下,设有待检验词语甲与乙,若想知它们的“对象是否同一”,选能与给定两词语“联结”的词“丙”,如果甲+丙与乙+丙指同样的事物,那么“甲”与“乙”同义。以上三种辨析和认定同义词的方法都是公认的比较科学合理的方法,本文主要是拟从实际的语用出发考察,着重考察同义词在语句中的具体表现,选择替换的方法其操作性和直观性更加适合本文的考察需要。全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三部分:第一部分,对常用同义单双音节形容词在语法、词汇等方面作了对比考察,主要是对同义单双音节形容这类词汇有全面的认识,同义单双音节形容词在有着同义对应方面的特点,其词义有着由结构而决定的内在联系,其语法特点基本相同。第二部分,本章使用替换的方法,主要从实际语用的角度全面地对同义单双音节形容词进行考察。在具体的语言使用中,同义单双音节形容丰富了汉语语言,很多情况下可以互换使用,但是双音节词语语言表达的明确性高于单音节词语,而单音节词语的使用灵活而广泛。第三部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同义单双音节形容词的辨析是对外汉语词汇中的难点,在词语的讲授过程中,除了最基本的全面讲授单个词语的特征外,将实际语用中的词句用于教学中,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第一语言国家的学生等具体特点,将词语对比教学更进一步在对外汉语同义词教学中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