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文化名镇公共空间是各个历史时期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的叠加,最能体现历史文化名镇的文化精髓和社会内涵,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同时也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碰撞最激烈、矛盾最突出的区域。针对历史文化名镇公共空间因无法适应现代需求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本文试图引入适应观的视角对其进行新的理论认识,并将构建的空间适应性理论应用于成都市历史文化名镇的分析中,最终提出公共空间适应性更新的规划设计方法。因此,论文主要包括空间适应性理论研究、实证研究以及适应性更新方法总结三个方面。在理论研究阶段,由于学术界对空间适应性的理论研究涉足较少,而适应性的概念来源于生物学领域,因此,论文主要采用类比分析法,借用和转义生物适应性的研究成果,对空间适应性进行理论初探,总结出公共空间中使用主体的行为和心理是空间适应性的决定因素,行为适应和心理适应是微观层面空间适应性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对空间适应性进行判断是研究的进一步深化,结合历史文化名镇公共空间的特点,归纳出活动类型、主体数量和使用时间作为行为适应的三个判断依据,认知度、理解度和认可度作为心理适应的三个判断依据,以期把握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而采取不同措施提高传统空间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第二章、第三章)在实证研究阶段,将前文搭建的空间适应性分析框架应用于成都市历史文化名镇,选择洛带镇、城厢镇和怀远镇三个古镇分别进行公共空间行为适应和心理适应的深入调查。在行为适应方面,通过对观察数据的对比分析得出城厢镇社区活动场的行为适应程度高于洛带镇字库广场,洛带镇字库广场的行为适应程度高于怀远镇林氏宗祠文化站;在心理适应方面,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对比分析得出洛带镇江西会馆的心理适应程度高于城厢镇三清观,城厢镇三清观的心理适应程度高于怀远镇林氏宗祠。通过调查,总结成都市历史文化名镇公共空间的适应性问题,并分析认为物质环境的变迁、社会环境的变迁、文化环境的变迁和经济环境的变迁是空间适应性问题产生的根源(第四章)。在更新方法总结阶段,针对成都市历史文化名镇调查中发现的公共空间适应性问题,归纳公共空间适应性更新的设计方法。在行为适应方面,针对行为数量与空间容量的失衡、行为类型与空间功能的错位,提出三点更新设计方法,包括促进行为发生,延缓空间衰败;疏解行为主体,实现空间精明生长;合理配置功能,适应不同行为需求。在心理适应方面,以提升空间安全感和归属感为目的,提出三点更新设计方法,包括修缮衰败空间,重塑文化氛围;置换历史功能,提高空间利用率;重视新区空间归属感的营造(第五章)空间适应性是目前学术界较少涉足的研究领域,尽管适应性设计已作为一种设计空间的方法得到了较广泛应用,但对空间适应性的理论认识仍显不足,本文试图填补这一理论空缺。但由于时间和水平有限,仅以环境行为学和环境心理学为基础进行微观切入,更宏观的层面,如文化、经济、社会、生态等有待进一步拓展,另外,城市其他类型区域的公共空间适应性也有待更积极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