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是人类生存及发展的基础。随着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生态环境日益脆弱。作为人类对环境改造活动的直接表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对生态环境脆弱性有着重要影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简称黄三角高效区)的新生性及水陆交错的特性,决定了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而随着黄三角高效区建设正式升级为国家战略,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发生剧烈变化,当地生态环境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因此,明确当地生态环境脆弱性水平,分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影响程度,可为当地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基于黄三角高效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本研究围绕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以及LUCC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影响三方面重点展开讨论:(1)借助RS和GIS技术并结合实地调查获取研究区LUCC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及相互转移分析发现,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剧烈,主要表现为居民点、盐田、养殖水面和芦苇湿地的不断增加,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的不断减少。(2)通过土地利用信息熵和土地里利用综合指数的评价可发现2000-2010年,黄三角高效区土地利用信息熵不断减少,土地利用优势度和土地利用综合指数不断增加,土地利用无序程度下降,单地类对系统的影响力上升,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3)结合地形、水文、土壤、植被以及经济社会统计资料,构建GIS多因子评价模型,对黄三角高效区的2000-2010年生态脆弱性进行定量评价可发现,黄三角高效区环境脆弱性总体沿海岸线分层条状分布。重度脆弱性和极度脆弱性区域比重分别为16.61%和17.07%。(4)2000-2010年,生态环境脆弱性显著增加,环境质量下降。2000-2005年,部分区域生态环境由中度脆弱和重度脆弱转为极度脆弱,使其比重由2.72%增至11.95%;2005-2010年极度脆弱性区域进一步扩张,比重达到17.06%。(5)通过LUCC与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结果的GIS空间叠加分析可发现,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具有明显影响,LUCC过程加剧了生态环境脆弱化程度。其中,建设用地扩展占用耕地、草地、水域湿地和未利用加剧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而耕地转换水域湿地、未利用地转换为水域湿地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改善效果不明显。